在#pragma pack(4)和#pragma pack(8)的情况下,结构体的大小分别是

2024-03-01 00:08

本文主要是介绍在#pragma pack(4)和#pragma pack(8)的情况下,结构体的大小分别是,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在#pragma pack(4)和#pragma pack(8)的情况下,结构体的大小分别是

原创  2016年08月09日 10:46:41
  • 2357

下面两个结构体
[cpp]  view plain  copy
  1. struct One{  
  2.     double d;  
  3.     char c;  
  4.     int i;  
  5. }  
  6. struct Two{  
  7.     char c;  
  8.     double d;  
  9.     int i;  
  10. }  


在#pragma pack(4)和#pragma pack(8)的情况下,结构体的大小分别是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C (正确)

16 24,16 24
16 20,16 20
16 16,16 24
16 16,24 24
  • 添加笔记
  • 求解答(14)
  • 收藏
  • 纠错



许多实际的计算机系统对基本类型数据在内存中存放的位置有限制,它们会要求这些数据的首地址的值是某个数k(通常它为4或8)的倍数,这就是所谓的内存对齐。


每个特定平台上的编译器都有自己的默认“对齐系数”(32位机一般为4,64位机一般为8)。我们可以通过预编译命令#pragma pack(k),k=1,2,4,8,16来改变这个系数,其中k就是需要指定的“对齐系数”;也可以使用#pragma pack()取消自定义字节对齐方式。


struct 或者 union 成员对齐规则如下:


1. 第一个数据成员放在offset为0的地方,对齐按照对齐系数和自身占用字节数中,二者比较小的那个进行对齐;

2. 在数据成员完成各自对齐以后,struct或者union本身也要进行对齐,对齐将按照对齐系数和struct或者union中最大数据成员长度中比较小的那个进行;


先局部成员对齐,然后再全局对齐。

对齐方式

编辑
程序编译器对结构的存储的特殊处理确实提高CPU存储变量的速度,但是有时候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我们也屏蔽掉变量默认的对齐方式,自己可以设定变量的对齐方式。
编译器中提供了 #pragma pack(n)来设定变量以n 字节对齐方式。n字节对齐就是说变量存放的起始地址的 偏移量有两种情况:第一、如果n大于等于该变量所占用的字节数,那么偏移量必须满足默认的对齐方式,第二、如果n小于该变量的类型所占用的字节数,那么偏移量为n的倍数,不用满足默认的对齐方式。结构的总大小也有个约束条件,分下面两种情况:如果n大于所有 成员变量类型所占用的字节数,那么结构的总大小必须为占用空间最大的变量占用的空间数的倍数;否则必须为n的倍数。
下面举例说明其用法。
#pragma pack(push) //保存对齐状态
#pragma pack(4)//设定为4 字节对齐
struct test
{
char m1;
double m4;
int m3;
};
#pragma pack(pop)//恢复对齐状态
以上 结构体的大小为16,下面分析其存储情况,首先为m1分配空间,其 偏移量为0,满足我们自己设定的对齐方式(4 字节对齐),m1大小为1个字节。接着开始为m4分配空间,这时其偏移量为1,需要补足3个字节,这样使偏移量满足为n=4的倍数(因为sizeof(double)大于4),m4占用8个字节。接着为m3分配空间,这时其偏移量为12,满足为4的倍数,m3占用4个字节。这时已经为所有 成员变量分配了空间,共分配了16个字节,满足为n的倍数。如果把上面的 #pragma pack(4)改为#pragma pack(8),那么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的大小为24。

对齐用法详解

编辑
什么是对齐,以及为什么要对齐: 现代计算机中内存空间都是按照byte划分的,从理论上讲似乎对任何类型的变量的访问可以从任何地址开始,但实际情况是在访问特定变量的时候经常在特定的 内存地址访问,这就需要各类型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空间上排列,而不是顺序的一个接一个的排放,这就是对齐。 对齐的作用和原因:各个硬件平台对存储空间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平台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只能从某些特定地址开始存取。其他平台可能没有这种情况,但是最常见的是如果不按照适合其平台要求对数据存放进行对齐,会在存取效率上带来损失。比如有些平台每次读都是从偶地址开始,如果一个int型(假设为32位系统)如果存放在偶地址开始的地方,那么一个读周期就可以读出,而如果存放在奇地址开始的地方,就可能会需要2个读周期,并对两次读出的结果的高低 字节进行拼凑才能得到该int数据。显然在读取效率上下降很多。这也是空间和时间的博弈。
对齐的实现:通常,我们写程序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对齐问题。 编译器会替我们选择适合目标平台的对齐策略。当然,我们也可以通知给编译器传递 预编译指令而改变对指定数据的对齐方法。 但是,正因为我们一般不需要关心这个问题,所以因为 编辑器对数据存放做了对齐,而我们不了解的话,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到迷惑。最常见的就是struct数据结构的sizeof结果,出乎意料。为此,我们需要对对齐算法所了解。
作用:指定 结构体、联合以及类成员的packing alignment;
语法: #pragma pack( [show] | [push | pop] [, identifier], n )

说明:

1,pack提供数据声明级别的控制,对定义不起作用;
2,调用pack时不指定参数,n将被设成默认值;
3,一旦改变数据类型的alignment,直接效果就是占用memory的减少,但是performance会下降。

语法具体分析:

1,show:可选参数;显示当前packing aligment的 字节数,以warning message的形式被显示;
2,push:可选参数;将当前指定的packing alignment数值进行压栈操作,这里的栈是the internal compiler stack,同时设置当前的packing alignment为n;如果n没有指定,则将当前的packing alignment数值压栈;
3,pop:可选参数;从internal compiler stack中删除最顶端的record;如果没有指定n,则当前栈顶record即为新的packing alignment数值;如果指定了n,则n将成为新的packing aligment数值;如果指定了identifier,则internal compiler stack中的record都将被pop直到identifier被找到,然后pop出identitier,同时设置packing alignment数值为当前栈顶的record;如果指定的identifier并不存在于internal compiler stack,则pop操作被忽略;
4,identifier:可选参数;当同push一起使用时,赋予当前被压入栈中的record一个名称;当同pop一起使用时,从internal compiler stack中pop出所有的record直到identifier被pop出,如果identifier没有被找到,则忽略pop操作;
5,n:可选参数;指定packing的数值,以字节为单位;缺省数值是8,合法的数值分别是1、2、4、8、16。

  

重要规则:

1,复杂类型中各个成员按照它们被声明的顺序在内存中顺序存储,第一个成员的地址和整个类型的地址相同;
2,每个成员分别对齐,即每个成员按自己的方式对齐,并最小化长度;规则就是每个成员按其类型的对齐参数(通常是这个类型的大小)和指定对齐参数中较小的一个对齐;
3,结构、联合或者类的 数据成员,第一个放在偏移为0的地方;以后每个数据成员的对齐,按照 #pragma pack指定的数值和这个数据成员自身长度两个中比较小的那个进行;也就是说,当#pragma pack指定的值等于或者超过所有数据成员长度的时候,这个指定值的大小将不产生任何效果;
4,复杂类型(如结构)整体的对齐<注意是“整体”>是按照结构体中长度最大的数据成员和#pragma pack指定值之间较小的那个值进行;这样在成员是复杂类型时,可以最小化长度;
5,结构整体长度的计算必须取所用过的所有对齐参数的整数倍,不够补空字节;也就是取所用过的所有对齐参数中最大的那个值的整数倍,因为对齐参数都是2的n次方;这样在处理 数组时可以保证每一项都 边界对齐。
对齐的算法: 由于各个平台和 编译器的不同,现以本人使用的gcc version 3.2.2编译器(32位x86平台)为例子,来讨论编译器对struct数据结构中的各成员如何进行对齐的。
在相同的对齐方式下, 结构体内部数据定义的顺序不同,结构体整体占据内存空间也不同,如下: 设结构体如下定义: struct A { int a; char b; short c; }; 结构体A中包含了4 字节长度的int一个,1字节长度的char一个和2字节长度的short型数据一个。所以A用到的空间应该是7字节。但是因为编译器要对 数据成员在空间上进行对齐。所以使用sizeof(strcut A)值为8。 现在把该结构体调整 成员变量的顺序。 struct B { char b; int a; short c; }; 这时候同样是总共7个字节的变量,但是sizeof(struct B)的值却是12。
下面我们使用 预编译指令 #pragma pack (value)来告诉 编译器,使用我们指定的对齐值来取代缺省的。 #pragma pack (2) //指定按2 字节对齐,等价于#pragma pack(push,2)
struct C {
char b;
int a;
short c;
};
#pragma pack () /*取消指定对齐,恢复缺省对齐,等价于#pragma pack(pop)*/
sizeof(struct C)值是8。修改对齐值为1:#pragma pack (1) /*指定按1字节对齐*/ struct D { char b; int a; short c; }; #pragma pack () /*取消指定对齐,恢复缺省对齐*/ sizeof(struct D)值为7。 对于char型数据,其自身对齐值为1,对于short型为2,对于int,float,long类型,其自身对齐值为4,double,long long类型,其自身对齐值为8,单位 字节。

这里面有四个概念值:

1.数据类型自身的对齐值:就是上面交代的基本数据类型的自身对齐值。 2.指定对齐值: #pragma pack (value)时的指定对齐值value。 3. 结构体或者类的自身对齐值:其 数据成员中自身对齐值最大的那个值。 4.数据成员、结构体和类的有效对齐值:自身对齐值和指定对齐值中小的那个值。 有了这些值,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来讨论具体数据结构的成员和其自身的对齐方式。有效对齐值N是最终用来决定数据存放地址方式的值,最重要。有效对齐N,就是表示“对齐在N上”,也就是说该数据的"存放起始地址%N=0".而数据结构中的数据变量都是按定义的先后顺序来排放的。第一个数据变量的起始地址就是数据结构的起始地址。 结构体的 成员变量要对齐排放,结构体本身也要根据自身的有效对齐值圆整(就是结构体成员变量占用总长度需要是对结构体有效对齐值的整数倍,结合下面例子理解)。这样就不难理解上面的几个例子的值了。 例子分析: struct B { char b; int a; short c; }; 假设B从 地址空间0x0000开始排放。该例子中没有定义指定对齐值,在笔者环境下,该值默认为4。
第一个成员变量b的自身对齐值是1,比指定或者默认指定对齐值4小,所以其有效对齐值为1,所以其存放地址0x0000符合0x0000%1=0.
第二个 成员变量a,其自身对齐值为4,所以有效对齐值也为4,所以只能存放在起始地址为0x0004到0x0007这四个连续的字节空间中,符合0x0004%4=0, 且紧靠第一个变量。
第三个变量c,自身对齐值为2,所以有效对齐值也是2,可以存放在0x0008到0x0009这两个字节空间中,符合0x0008%2=0。所以从0x0000到0x0009存放的都是B内容。
再看数据结构B的自身对齐值为其变量中最大对齐值(这里是a)和指定对齐值(这里是4)中较小的那个,所以就是4,所以 结构体的有效对齐值也是4。根据结构体圆整的要求,0x0009到0x0000=10 字节,(10+2)%4=0。所以0x0000A到0x000B也为结构体B所占用。故B从0x0000到0x000B共有12个字节,sizeof(struct B)=12; 同理,分析上面例子C:  #pragma pack (2) /*指定按2 字节对齐*/ struct C { char b; int a; short c; }; #pragma pack () /*取消指定对齐,恢复缺省对齐*/
第一个变量b的自身对齐值为1,指定对齐值为2,所以,其有效对齐值为1,假设C从0x0000开始,那么b存放在0x0000,符合0x0000%1=0;
第二个变量,自身对齐值为4,指定对齐值为2,所以有效对齐值为2,所以顺序存放在0x0002、0x0003、0x0004、0x0005四个连续字节中,符合0x0002%2=0。
第三个变量c的自身对齐值为2,所以有效对齐值为2,顺序存放在0x0006、0x0007中,符合0x0006%2=0。所以从0x0000到0x00007共八 字节存放的是C的变量。
又C的自身对齐值为4,所以C的有效对齐值为2。又8%2=0,C只占用0x0000到0x0007的八个字节。所以sizeof(struct C)=8.

这篇关于在#pragma pack(4)和#pragma pack(8)的情况下,结构体的大小分别是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760539

相关文章

Redis中Set结构使用过程与原理说明

《Redis中Set结构使用过程与原理说明》本文解析了RedisSet数据结构,涵盖其基本操作(如添加、查找)、集合运算(交并差)、底层实现(intset与hashtable自动切换机制)、典型应用场... 目录开篇:从购物车到Redis Set一、Redis Set的基本操作1.1 编程常用命令1.2 集

Vite 打包目录结构自定义配置小结

《Vite打包目录结构自定义配置小结》在Vite工程开发中,默认打包后的dist目录资源常集中在asset目录下,不利于资源管理,本文基于Rollup配置原理,本文就来介绍一下通过Vite配置自定义... 目录一、实现原理二、具体配置步骤1. 基础配置文件2. 配置说明(1)js 资源分离(2)非 JS 资

SQL Server 查询数据库及数据文件大小的方法

《SQLServer查询数据库及数据文件大小的方法》文章介绍了查询数据库大小的SQL方法及存储过程实现,涵盖当前数据库、所有数据库的总大小及文件明细,本文结合实例代码给大家介绍的非常详细,感兴趣的... 目录1. 直接使用SQL1.1 查询当前数据库大小1.2 查询所有数据库的大小1.3 查询每个数据库的详

Java集合中的链表与结构详解

《Java集合中的链表与结构详解》链表是一种物理存储结构上非连续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的逻辑顺序的通过链表中的引用链接次序实现,文章对比ArrayList与LinkedList的结构差异,详细讲解了链表... 目录一、链表概念与结构二、当向单链表的实现2.1 准备工作2.2 初始化链表2.3 打印数据、链表长

创建springBoot模块没有目录结构的解决方案

《创建springBoot模块没有目录结构的解决方案》2023版IntelliJIDEA创建模块时可能出现目录结构识别错误,导致文件显示异常,解决方法为选择模块后点击确认,重新校准项目结构设置,确保源... 目录创建spChina编程ringBoot模块没有目录结构解决方案总结创建springBoot模块没有目录

SpringBoot利用树形结构优化查询速度

《SpringBoot利用树形结构优化查询速度》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SpringBoot利用树形结构优化查询速度,文中的示例代码讲解详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随小编一起学习一下... 目录一个真实的性能灾难传统方案为什么这么慢N+1查询灾难性能测试数据对比核心解决方案:一次查询 + O(n)算法解决

Oracle查询表结构建表语句索引等方式

《Oracle查询表结构建表语句索引等方式》使用USER_TAB_COLUMNS查询表结构可避免系统隐藏字段(如LISTUSER的CLOB与VARCHAR2同名字段),这些字段可能为dbms_lob.... 目录oracle查询表结构建表语句索引1.用“USER_TAB_COLUMNS”查询表结构2.用“a

MySQL中的索引结构和分类实战案例详解

《MySQL中的索引结构和分类实战案例详解》本文详解MySQL索引结构与分类,涵盖B树、B+树、哈希及全文索引,分析其原理与优劣势,并结合实战案例探讨创建、管理及优化技巧,助力提升查询性能,感兴趣的朋... 目录一、索引概述1.1 索引的定义与作用1.2 索引的基本原理二、索引结构详解2.1 B树索引2.2

如何使用Maven创建web目录结构

《如何使用Maven创建web目录结构》:本文主要介绍如何使用Maven创建web目录结构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创建web工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总结创建web工程第一步js通过Maven骨架创pytho

Python循环结构全面解析

《Python循环结构全面解析》循环中的代码会执行特定的次数,或者是执行到特定条件成立时结束循环,或者是针对某一集合中的所有项目都执行一次,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Python循环结构解析,感兴趣的朋友跟随... 目录for-in循环while循环循环控制语句break语句continue语句else子句嵌套的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