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学习笔记:总结课 | 在实际开发中,如何权衡选择使用哪种数据结构和算法?

本文主要是介绍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学习笔记:总结课 | 在实际开发中,如何权衡选择使用哪种数据结构和算法?,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 前言
  • 总结

前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节课程思维导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今天是一篇总结课。我们学了这么多数据结构和算法,在实际开发中,究竟该如何权衡选择使用哪种数据结构和算法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希望能帮你把学习带回实践中。

我一直强调,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不要停留在学院派的思维中,只把算法当作应付面试、考试或者竞赛的花拳绣腿。作为软件开发工程师,我们要把数据结构和算法,应用到软件开发中,解决实际的开发问题。

不过,要想在实际的开发中,灵活、恰到好处地应用数据结构和算法,需要非常深厚的实战经验积累。尽管我在课程中,一直都结合实际的开发场景来讲解,希望带你真枪实弹地演练算法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在今后的软件开发中,你要面对的问题远比我讲的场景要复杂、多变、不确定。

要想游刃有余地解决今后你要面对的问题,光是熟知每种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功能、特点、时间空间复杂度,还是不够的。毕竟工程上的问题不是算法题。算法题的背景、条件、限制都非常明确,我们只需要在规定的输入、输出下,找最优解就可以了。

而工程上的问题往往都比较开放,在选择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比如编码难度、维护成本、数据特征、数据规模等,最终选择一个工程的最合适解,而非理论上的最优解。

为了让你能做到活学活用,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不生搬硬套数据结构和算法,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如何权衡各种因素,合理地选择使用哪种数据结构和算法?关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六条经验。

  1. 时间、空间复杂度不能跟性能划等号

我们在学习每种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时候,都详细分析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但是,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复杂度不能与性能简单划等号,不能表示执行时间和内存消耗的确切数据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下面几点。

复杂度不是执行时间和内存消耗的精确值

在用大 O 表示法表示复杂度的时候,我们会忽略掉低阶、常数、系数,只保留高阶,并且它的度量单位是语句的执行频度。每条语句的执行时间,并非是相同、确定的。所以,复杂度给出的只能是一个非精确量值的趋势。

代码的执行时间有时不跟时间复杂度成正比

我们常说,时间复杂度是 O(nlogn) 的算法,比时间复杂度是 O(n^2) 的算法,执行效率要高。这样说的一个前提是,算法处理的是大规模数据的情况。对于小规模数据的处理,算法的执行效率并不一定跟时间复杂度成正比,有时还会跟复杂度成反比。

对于处理不同问题的不同算法,其复杂度大小没有可比性

复杂度只能用来表征不同算法,在处理同样的问题,以及同样数据类型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但是,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数据类型,不同算法之间的复杂度大小并没有可比性。

  1. 抛开数据规模谈数据结构和算法都是“耍流氓”

在平时的开发中,在数据规模很小的情况下,普通算法和高级算法之间的性能差距会非常小。如果代码执行频率不高、又不是核心代码,这个时候,我们选择数据结构和算法的主要依据是,其是否简单、容易维护、容易实现。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直接用最简单的存储结构和最暴力的算法就可以了。

比如,对于长度在一百以内的字符串匹配,我们直接使用朴素的字符串匹配算法就够了。如果用 KMP、BM 这些更加高效的字符串匹配算法,实际上就大材小用了。因为这对于处理时间是毫秒量级敏感的系统来说,性能的提升并不大。相反,这些高级算法会徒增编码的难度,还容易产生 bug。

  1. 结合数据特征和访问方式来选择数据结构

面对实际的软件开发场景,当我们掌握了基础数据结构和算法之后,最考验能力的并不是数据结构和算法本身,而是对问题需求的挖掘、抽象、建模。如何将一个背景复杂、开放的问题,通过细致的观察、调研、假设,理清楚要处理数据的特征与访问方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只有理清楚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将问题转化成合理的数据结构模型,进而找到满足需求的算法。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Trie 树这种数据结构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字符串匹配算法。但是,如果你要处理的数据,并没有太多的前缀重合,并且字符集很大,显然就不适合利用 Trie 树了。所以,在用 Trie 树之前,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数据的特点,甚至还要写些分析代码、测试代码,明确要处理的数据是否适合使用 Trie 树这种数据结构。

再比如,图的表示方式有很多种,邻接矩阵、邻接表、逆邻接表、二元组等等。你面对的场景应该用哪种方式来表示,具体还要看你的数据特征和访问方式。如果每个数据之间联系很少,对应到图中,就是一个稀疏图,就比较适合用邻接表来存储。相反,如果是稠密图,那就比较适合采用邻接矩阵来存储。

  1. 区别对待 IO 密集、内存密集和计算密集

如果你要处理的数据存储在磁盘,比如数据库中。那代码的性能瓶颈有可能在磁盘 IO,而并非算法本身。这个时候,你需要合理地选择数据存储格式和存取方式,减少磁盘 IO 的次数。

比如我们在递归那一节讲过最终推荐人的例子。你应该注意到了,当时我给出的代码尽管正确,但其实并不高效。如果某个用户是经过层层推荐才来注册的,那我们获取他的最终推荐人的时候,就需要多次访问数据库,性能显然就不高了。

不过,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不难。我们知道,某个用户的最终推荐人一旦确定,就不会变动。所以,我们可以离线计算每个用户的最终推荐人,并且保存在表中的某个字段里。当我们要查看某个用户的最终推荐人的时候,访问一次数据库就可以获取到。

刚刚我们讲了数据存储在磁盘的情况,现在我们再来看下,数据存储在内存中的情况。如果你的数据是存储在内存中,那我们还需要考虑,代码是内存密集型的还是 CPU 密集型的。

所谓 CPU 密集型,简单点理解就是,代码执行效率的瓶颈主要在 CPU 执行的效率。我们从内存中读取一次数据,到 CPU 缓存或者寄存器之后,会进行多次频繁的 CPU 计算(比如加减乘除),CPU 计算耗时占大部分。所以,在选择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时候,要尽量减少逻辑计算的复杂度。比如,用位运算代替加减乘除运算等。

所谓内存密集型,简单点理解就是,代码执行效率的瓶颈在内存数据的存取。对于内存密集型的代码,计算操作都比较简单,比如,字符串比较操作,实际上就是内存密集型的。每次从内存中读取数据之后,我们只需要进行一次简单的比较操作。所以,内存数据的读取速度,是字符串比较操作的瓶颈。因此,在选择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否能减少数据的读取量,数据是否在内存中连续存储,是否能利用 CPU 缓存预读。

  1. 善用语言提供的类,避免重复造轮子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编程语言都提供了现成的类和函数实现。比如,Java 中的 HashMap 就是散列表的实现,TreeMap 就是红黑树的实现等。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除非有特殊的要求,我们都可以直接使用编程语言中提供的这些类或函数。

这些编程语言提供的类和函数,都是经过无数验证过的,不管是正确性、鲁棒性,都要超过你自己造的轮子。而且,你要知道,重复造轮子,并没有那么简单。你需要写大量的测试用例,并且考虑各种异常情况,还要团队能看懂、能维护。这显然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也是很多高级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比如 Trie 树、跳表等,在工程中,并不经常被应用的原因。

但这并不代表,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是没用的。深入理解原理,有助于你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编程语言提供的类和函数。能否深入理解所用工具、类的原理,这也是普通程序员跟技术专家的区别。

  1. 千万不要漫无目的地过度优化

掌握了数据结构和算法这把锤子,不要看哪里都是钉子。比如,一段代码执行只需要 0.01 秒,你非得用一个非常复杂的算法或者数据结构,将其优化成 0.005 秒。即便你的算法再优秀,这种微小优化的意义也并不大。相反,对应的代码维护成本可能要高很多。

不过度优化并不代表,我们在软件开发的时候,可以不加思考地随意选择数据结构和算法。我们要学会估算。估算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对普通情况下的数据规模和性能压力做估算,还需要对异常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数据规模和性能压力做估算。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写出来的代码才能经久可用。

总结

工程上的问题,远比课本上的要复杂。所以,我今天总结了六条经验,希望你能把数据结构和算法用在刀刃上,恰当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在利用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分析清楚问题的需求、限制、隐藏的特点等。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这种灵活应用的实战能力,需要长期的刻意锻炼和积累。这是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和一个学院派的工程师的区别。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这篇关于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学习笔记:总结课 | 在实际开发中,如何权衡选择使用哪种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837207

相关文章

Spring Boot集成/输出/日志级别控制/持久化开发实践

《SpringBoot集成/输出/日志级别控制/持久化开发实践》SpringBoot默认集成Logback,支持灵活日志级别配置(INFO/DEBUG等),输出包含时间戳、级别、类名等信息,并可通过... 目录一、日志概述1.1、Spring Boot日志简介1.2、日志框架与默认配置1.3、日志的核心作用

Python使用Tenacity一行代码实现自动重试详解

《Python使用Tenacity一行代码实现自动重试详解》tenacity是一个专为Python设计的通用重试库,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用简单、清晰的方式,为任何可能失败的操作添加重试能力,下面我们就来看... 目录一切始于一个简单的 API 调用Tenacity 入门:一行代码实现优雅重试精细控制:让重试按我

MySQL中EXISTS与IN用法使用与对比分析

《MySQL中EXISTS与IN用法使用与对比分析》在MySQL中,EXISTS和IN都用于子查询中根据另一个查询的结果来过滤主查询的记录,本文将基于工作原理、效率和应用场景进行全面对比... 目录一、基本用法详解1. IN 运算符2. EXISTS 运算符二、EXISTS 与 IN 的选择策略三、性能对比

使用Python构建智能BAT文件生成器的完美解决方案

《使用Python构建智能BAT文件生成器的完美解决方案》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wxPython构建一个智能的BAT文件生成器,它不仅能够为Python脚本生成启动脚本,还提供了完整的文... 目录引言运行效果图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核心需求技术选型核心功能实现1. 数据库设计2. 界面布局设计3

使用IDEA部署Docker应用指南分享

《使用IDEA部署Docker应用指南分享》本文介绍了使用IDEA部署Docker应用的四步流程:创建Dockerfile、配置IDEADocker连接、设置运行调试环境、构建运行镜像,并强调需准备本... 目录一、创建 dockerfile 配置文件二、配置 IDEA 的 Docker 连接三、配置 Do

Android Paging 分页加载库使用实践

《AndroidPaging分页加载库使用实践》AndroidPaging库是Jetpack组件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来处理大型数据集的分页加载,本文将深入探讨Paging库... 目录前言一、Paging 库概述二、Paging 3 核心组件1. PagingSource2. Pager3.

python使用try函数详解

《python使用try函数详解》Pythontry语句用于异常处理,支持捕获特定/多种异常、else/final子句确保资源释放,结合with语句自动清理,可自定义异常及嵌套结构,灵活应对错误场景... 目录try 函数的基本语法捕获特定异常捕获多个异常使用 else 子句使用 finally 子句捕获所

C++11右值引用与Lambda表达式的使用

《C++11右值引用与Lambda表达式的使用》C++11引入右值引用,实现移动语义提升性能,支持资源转移与完美转发;同时引入Lambda表达式,简化匿名函数定义,通过捕获列表和参数列表灵活处理变量... 目录C++11新特性右值引用和移动语义左值 / 右值常见的左值和右值移动语义移动构造函数移动复制运算符

Python对接支付宝支付之使用AliPay实现的详细操作指南

《Python对接支付宝支付之使用AliPay实现的详细操作指南》支付宝没有提供PythonSDK,但是强大的github就有提供python-alipay-sdk,封装里很多复杂操作,使用这个我们就... 目录一、引言二、准备工作2.1 支付宝开放平台入驻与应用创建2.2 密钥生成与配置2.3 安装ali

C#中lock关键字的使用小结

《C#中lock关键字的使用小结》在C#中,lock关键字用于确保当一个线程位于给定实例的代码块中时,其他线程无法访问同一实例的该代码块,下面就来介绍一下lock关键字的使用... 目录使用方式工作原理注意事项示例代码为什么不能lock值类型在C#中,lock关键字用于确保当一个线程位于给定实例的代码块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