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入门——复杂函数建模与链式求导

2024-06-20 08:28

本文主要是介绍NLP入门——复杂函数建模与链式求导,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复杂函数建模

前面我们研究的梯度下降法分类,是简单的对每类中每个子词的分数进行求和,统计分数最大的类别并不断调整分数来提高准确率。
我们可以修改函数模型,用更加复杂的函数代替sum(),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def compute_instance(model, lin):rs = {}_max_score, _max_class = -inf, Nonefor _class, v in model.items(): #对模型中的每一类和类型的词典 v:{word: freq}rs[_class] = _s = sum(v.get(_word, 0.0) for _word in lin) #这个类的分数即为该类中所有子词分数之和if _s > _max_score:_max_score = _s_max_class = _class#获取分数最高的类别return rs, _max_class, _max_score

采用梯度下降法计算机进行预测时,我们的corpus中每一行数据对应15类都有一个分数,取分数最大的_max_class作为预测类别,返回的rs存放着每个类别的分数,相当于一个向量。由分析得出,在计算机中是通过函数来判断的。

表示层

之前我们每个词在每个类上初始化一个分数,也就是说用15个分数来表示一个词。
现在我们要更丰富的表示一个词,用一个向量k表示。k可以是很大的数 eg. k>100. 维度64

例如假设我们一共有8000个词,我们可以建立一个8000*64的矩阵,为每个单元初始化一个初值。则拼接成则个矩阵的每个行向量就代表这个子词。

特征生成:函数计算 (神经网络层)

根据已有的特征合并学习新的特征。例如一个人的特征:1.爱吃肉或菜;2.爱吃甜口或辣口。我们将特征1和2合并可以得到新的特征,能推断出更丰富信息例如他爱吃哪道菜。(爱吃菜and辣口----麻婆豆腐)

pytorch向量计算

用向量初始化权重与特征,做内积可以得到新的权重:

>>> import torch
>>> a = torch.randn(4)
>>> a
tensor([ 0.9045,  0.2413, -0.2746, -0.9162])
>>> b = torch.randn(4)
>>> (a*b).sum()		#a*b的和,做数乘
tensor(-2.1851)
>>> a*b
tensor([-1.3204, -0.3658, -0.2360, -0.2630])
>>> b.unsqueeze(1)	#将b转化为列向量
tensor([[-1.4598],[-1.5161],[ 0.8592],[ 0.2870]])
>>> a.unsqueeze(0)	#将a转化为行向量
tensor([[ 0.9045,  0.2413, -0.2746, -0.9162]])
>>> a.unsqueeze(0).mm(b.unsqueeze(1))	#求a和b的内积
tensor([[-2.1851]])	#结果为一个一维向量
>>> c=torch.randn(4)
>>> torch.cat([b.unsqueeze(1),c.unsqueeze(1)],dim=1)	#将b和c转化为列向量后拼接起来
tensor([[-1.4598,  0.3766],[-1.5161, -0.1238],[ 0.8592, -0.7182],[ 0.2870, -1.8328]])
>>> c.unsqueeze(1)
tensor([[ 0.3766],[-0.1238],[-0.7182],[-1.8328]])
>>> a.unsqueeze(0).mm(torch.cat([b.unsqueeze(1),c.unsqueeze(1)],dim=1))	#将行向量a分别与列向量b,c拼接起来的矩阵做乘法
tensor([[-2.1851,  2.1872]])
>>> (a*b).sum()
tensor(-2.1851)
>>> (a*c).sum()			#做数乘的值即为结果矩阵中每一项的值
tensor(2.1872)
>>> w = torch.randn(4,5)	#初始化4行5列的权重矩阵
>>> w
tensor([[ 0.6165,  0.8714,  1.8304, -2.2638,  0.8837],[-0.3679, -0.9885, -2.0797, -0.9804, -0.6806],[-1.4536,  1.0211, -0.4079, -0.4373, -0.9353],[-1.0958, -1.1655,  1.1883, -1.8312, -0.2542]])
>>> a.unsqueeze(0).mm(w)	#将a变成行向量与权重矩阵w做乘法就会得到五个特征
tensor([[ 1.8721,  1.3370,  0.1771, -0.4864,  1.1249]])

激活函数

如果我们输入的向量是v,构建出的矩阵L,为了提取多种特征,我们对其进行矩阵乘法运算,乘以不同的权重矩阵W_i:
L ∗ W 1 ∗ W 2 ∗ W 3 ∗ . . . ∗ W n L*W_1*W_2*W_3*...*W_n LW1W2W3...Wn
但由于乘法的结合律,上面的式子等价于
L ∗ W x , W x = W 1 ∗ W 2 ∗ W 3 ∗ . . . ∗ W n L*W_x,W_x=W_1*W_2*W_3*...*W_n LWx,Wx=W1W2W3...Wn
我们原本的n个变化W_1~W_n变为一个权重矩阵W_x,仅相当于做了一次变换,我们为了提取多重复杂特征而乘不同的权重矩阵的目的并没有实现。
为了解决由乘法的结合律带来的影响,我们使用非线性函数做激活函数,上面的式子变为:
a c t ( . . . a c t ( a c t ( a c t ( L ∗ W 1 ) ∗ W 2 ) ∗ W 3 ) ∗ . . . ∗ W n ) act(...act(act(act(L*W_1)*W_2)*W_3)*...*W_n) act(...act(act(act(LW1)W2)W3)...Wn)
常见的激活函数有 R e L U ReLU ReLU激活函数。 R e L U ReLU ReLU 函数的特点是,当输入小或等于0,则返回0,当输入大于0时,则返回输入值,公式如下所示。
r e l u ( x ) = { 0 , x ≤ 0 x , x > 0 relu(x) = \begin{cases} 0, & \text{} x \leq 0 \\ x, & \text{} x \ >0 \end{cases} relu(x)={0,x,x0x >0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 e l u ( x ) = m a x ( x , 0 ) relu(x) = max(x,0) relu(x)=max(x,0),则此函数中阈值为0发生变化。但如果我们想让函数发生偏移,使其阈值发生变化,则我们需要设置偏移量b_i:
a c t ( . . . a c t ( a c t ( a c t ( L ∗ W 1 + b 1 ) ∗ W 2 + b 2 ) ∗ W 3 + b 3 ) ∗ . . . ∗ W n + b n ) act(...act(act(act(L*W_1+b_1)*W_2+b_2)*W_3+b_3)*...*W_n+b_n) act(...act(act(act(LW1+b1)W2+b2)W3+b3)...Wn+bn)

>>> bias = torch.randn(5) #初始化偏差
>>> bias
tensor([ 1.1344, -0.1908, -1.1020,  0.2254, -1.5253])
>>> a.unsqueeze(0).mm(w)+bias #L*W_1+b_1
tensor([[ 1.0301,  0.5540, -1.7541, -0.0260, -2.1016]])
>>> (a.unsqueeze(0).mm(w)+bias).relu()
tensor([[1.0301, 0.5540, 0.0000, 0.0000, 0.0000]])

在调用relu()函数后,小于0的部分都被置为0,大于0则保留。

解析分类:分类器

假设有k个(k>10)向量,每个向量是64维的,在神经网络层可能会分为 n * 128 的向量,分类器作用是将128维的向量变换为15维(我们预测的文本共有15个类)。

>>> w2 = torch.randn(5,8)
>>> (a.unsqueeze(0).mm(w)+bias).relu().mm(w2)+torch.randn(8)
tensor([[-1.6464, -0.0626, -0.9157, -0.1282, -3.2316, -0.4933, -0.6772,  0.7208]])

我们若分为8类,则建立一个5x8的矩阵,并设置一个偏移量,长度应该与分类数一致。如上,得到的向量最大的一项是-0.0626,因此判定为第二类。

链式求导与反向传播

多元函数求导链式法则:
d f ( g ( x ) ) d x = d f ( g ( x ) ) g ( x ) ∗ d g ( x ) d x \frac{d f(g(x))}{dx} = \frac{df(g(x))}{g(x)}*\frac{dg(x)}{dx} dxdf(g(x))=g(x)df(g(x))dxdg(x)
则对于: a c t ( a c t ( a c t ( L ∗ W 1 + b 1 ) ∗ W 2 + b 2 ) ∗ W 3 + b 3 ) act(act(act(L*W_1+b_1)*W_2+b_2)*W_3+b_3) act(act(act(LW1+b1)W2+b2)W3+b3)
f ( g ( x ) ) = a c t ( L ∗ W 1 + b 1 ) f(g(x)) = act(L*W_1+b_1) f(g(x))=act(LW1+b1), h = g ( x ) = L ∗ W 1 + b 1 h=g(x)=L*W_1+b_1 h=g(x)=LW1+b1
d f ( h ) d x = d f ( h ) h ∗ d g ( x ) d x \frac{d f(h)}{dx} = \frac{df(h)}{h}*\frac{dg(x)}{dx} dxdf(h)=hdf(h)dxdg(x)

>>> a.unsqueeze(0).mm(w)+bias
tensor([[ 1.0301,  0.5540, -1.7541, -0.0260, -2.1016]])
>>> (a.unsqueeze(0).mm(w)+bias).relu()
tensor([[1.0301, 0.5540, 0.0000, 0.0000, 0.0000]])
>>> torch.tensor([1,1,0,0,0])
tensor([1, 1, 0, 0, 0])

最终tensor([1, 1, 0, 0, 0])即为 f ( h ) / h f(h)/h f(h)/h的导数值。

运算速度对比

我们对比Python单线程程序和pytorch运算向量数乘的时间差别:

#encoding: utf-8from random import uniform
import torch
from time import timevsize = 16384   #设置一维向量的长度
nrun = 1280     #设置算多少轮a = [uniform(-1.0,1.0) for _ in range(vsize)] #初始化向量
b = [uniform(-1.0,1.0) for _ in range(vsize)]c = torch.tensor(a) #初始化tensor张量
d = torch.tensor(b)def dot(a, b):  #求a与b的内积,python实现_s = 0.0for au, bu in zip(a,b):_s += au * bureturn _s_st = time()
for _ in range(nrun):rs = dot(a,b)
_et = time()
print("Python运算时间:%f"%(_et - _st))_st = time()
for _ in range(nrun):rs = c.dot(d)
_et = time()
print("pytorch运算时间:%f"%(_et - _st))
:~/nlp/tnews$ python test_torch.py 
Python运算时间:0.434339
pytorch运算时间:0.007864

我们可以看到,时间相差50倍左右,因此用pytorch进行向量运算速度明显更快。

向量a乘m* n矩阵速度优于乘n个m*1列向量

#encoding: utf-8from random import uniform
import torch
from time import timebsize = 1
vsize = 512     
osize = 768
nrun = 1280a = torch.randn(bsize,vsize)    #a为1*512向量
w = torch.randn(vsize,osize)    #w为512*768向量
w1 = w.narrow(1, 0, osize // 2) #w1为w的前半部分矩阵
w2 = w.narrow(1, osize // 2, osize // 2) #w2为后半部分
#narrow(dim,start,length) 传参均为整数,分别代表(维度,起始索引,区间长度)
#a*w结果为bsize * osize 的矩阵_st = time()
for _ in range(nrun): _rs = a.mm(w)               #a乘以矩阵(一起乘)
_et = time()
print(_et - _st)_st = time()
for _ in range(nrun):           #a分别乘以前半个、后半个矩阵_rs = a.mm(w1) _rs = a.mm(w2)
_et = time()
print(_et - _st)
:~/nlp/tnews$ python test_batch.py 
合并算时间:0.023270
分开算时间:0.060520

我们可以看到合并计算速度明显优于分开计算。

这篇关于NLP入门——复杂函数建模与链式求导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077609

相关文章

Python的time模块一些常用功能(各种与时间相关的函数)

《Python的time模块一些常用功能(各种与时间相关的函数)》Python的time模块提供了各种与时间相关的函数,包括获取当前时间、处理时间间隔、执行时间测量等,:本文主要介绍Python的... 目录1. 获取当前时间2. 时间格式化3. 延时执行4. 时间戳运算5. 计算代码执行时间6. 转换为指

Python Transformers库(NLP处理库)案例代码讲解

《PythonTransformers库(NLP处理库)案例代码讲解》本文介绍transformers库的全面讲解,包含基础知识、高级用法、案例代码及学习路径,内容经过组织,适合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对... 目录一、基础知识1. Transformers 库简介2. 安装与环境配置3. 快速上手示例二、核心模

Python正则表达式语法及re模块中的常用函数详解

《Python正则表达式语法及re模块中的常用函数详解》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关于Python正则表达式语法及re模块中常用函数的相关资料,正则表达式是一种强大的字符串处理工具,可以用于匹配、切分、... 目录概念、作用和步骤语法re模块中的常用函数总结 概念、作用和步骤概念: 本身也是一个字符串,其中

shell编程之函数与数组的使用详解

《shell编程之函数与数组的使用详解》:本文主要介绍shell编程之函数与数组的使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shell函数函数的用法俩个数求和系统资源监控并报警函数函数变量的作用范围函数的参数递归函数shell数组获取数组的长度读取某下的

MySQL高级查询之JOIN、子查询、窗口函数实际案例

《MySQL高级查询之JOIN、子查询、窗口函数实际案例》:本文主要介绍MySQL高级查询之JOIN、子查询、窗口函数实际案例的相关资料,JOIN用于多表关联查询,子查询用于数据筛选和过滤,窗口函... 目录前言1. JOIN(连接查询)1.1 内连接(INNER JOIN)1.2 左连接(LEFT JOI

MySQL中FIND_IN_SET函数与INSTR函数用法解析

《MySQL中FIND_IN_SET函数与INSTR函数用法解析》:本文主要介绍MySQL中FIND_IN_SET函数与INSTR函数用法解析,本文通过实例代码给大家介绍的非常详细,感兴趣的朋友一... 目录一、功能定义与语法1、FIND_IN_SET函数2、INSTR函数二、本质区别对比三、实际场景案例分

resultMap如何处理复杂映射问题

《resultMap如何处理复杂映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resultMap如何处理复杂映射问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resultMap复杂映射问题Ⅰ 多对一查询:学生——老师Ⅱ 一对多查询:老师——学生总结resultMap复杂映射问题

C++ Sort函数使用场景分析

《C++Sort函数使用场景分析》sort函数是algorithm库下的一个函数,sort函数是不稳定的,即大小相同的元素在排序后相对顺序可能发生改变,如果某些场景需要保持相同元素间的相对顺序,可使... 目录C++ Sort函数详解一、sort函数调用的两种方式二、sort函数使用场景三、sort函数排序

C语言函数递归实际应用举例详解

《C语言函数递归实际应用举例详解》程序调用自身的编程技巧称为递归,递归做为一种算法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C语言函数递归实际应用举例的相关资料,文中通过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需要的朋... 目录前言一、递归的概念与思想二、递归的限制条件 三、递归的实际应用举例(一)求 n 的阶乘(二)顺序打印

C/C++错误信息处理的常见方法及函数

《C/C++错误信息处理的常见方法及函数》C/C++是两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特别是在系统编程、嵌入式开发以及高性能计算领域,:本文主要介绍C/C++错误信息处理的常见方法及函数,文中通过代码介绍... 目录前言1. errno 和 perror()示例:2. strerror()示例:3. p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