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算法——C语言

2024-06-16 22:36
文章标签 算法 语言 弗洛伊德

本文主要是介绍弗洛伊德算法——C语言,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弗洛伊德算法,是一种用于解决所有顶点对之间最短路径问题的经典算法,该算法通过动态规划的方法计算出从每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弗洛伊德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逐步考虑每一个顶点作为中间点,更新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它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实现:

1.初始化距离二维数组,类似于这样:

2.加入中间节点,遍历每一对顶点,看距离是否减小。这里说明一下:以二维数组G->arc[i][j] 为例,G->arc[i][j]表示的是顶点 i 到达顶点 j 的距离,如果是G->arc[i][k]+G->arc[k][j],就是顶点 i 先到中转点 k 再到顶点 j 的距离,这就是如何计算经过中转点后两顶点的距离。

3.更新矩阵,如果 G->arc[i][j] > G->arc[i][k]+G->arc[k][j],那么最小距离就更新了,为G->arc[i][k]+G->arc[k][j]

代码主体如下:

void floyd(Graph* G) {int** S = (int**)malloc(sizeof(int*) * G->vexsNum);for (int i = 0; i < G->vexsNum; i++) {S[i] = (int*)malloc(sizeof(int) * G->vexsNum);}for (int i = 0; i < G->vexsNum; i++) {for (int j = 0; j < G->vexsNum; j++) {S[i][j] = G->arcs[i][j];}for (int k = 0; k < G->vexsNum; k++) {for (int j = 0; j < G->vexsNum; j++) {for (int i = 0; i < G->vexsNum; i++) {if (S[j][i] > S[j][k] + S[k][i]) {S[j][i] = S[j][k] + S[k][i];}}}}for (int i = 0; i < G->vexsNum; i++) {for (int j = 0; j < G->vexsNum; j++) {printf("%d ", S[i][j]);}printf("\n");}
}

第一个for循环是为S二维数组距离数组开辟空间,模拟二维数组的生成。

第二个大的for循环是把S数组进行初始化,接收外界array数组的值。

第三个大的for循环中,k 代表着遍历每个顶点并且将它作为中转点,后面的 j 和 i 代表遍历每一对顶点,然后比较是否加入中转点的距离大小,进而更新。

当然我们也可以标记出顶点的中间节点(因为加入中转点会导致顶点的前驱改变),除了正常的初始化中间节点数组之外,如果距离为Max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 i:

	for (int i = 0; i < G->vexsNum; i++) {for (int j = 0; j < G->vexsNum; j++) {S[i][j] = G->arcs[i][j];if (G->arcs[i][j] != 0&&G->arcs[i][j]!=Max) {P[i][j] = i;}else {P[i][j] = -1;}}}

还有在for循环中更新P数组的值:更新中间节点为中转点。

	for (int k = 0; k < G->vexsNum; k++) {for (int j = 0; j < G->vexsNum; j++) {for (int i = 0; i < G->vexsNum; i++) {if (S[j][i] > S[j][k] + S[k][i]) {S[j][i] = S[j][k] + S[k][i];P[j][i] = k;}}}}

最后结构如下:

        可以看见顶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更新了,对比图会发现,两顶点的中间节点也更新了,例如顶点3 和顶点 2的中间节点更新为顶点1 ,这时得出的最短距离是 4 。

这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这篇关于弗洛伊德算法——C语言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067738

相关文章

C语言中%zu的用法解读

《C语言中%zu的用法解读》size_t是无符号整数类型,用于表示对象大小或内存操作结果,%zu是C99标准中专为size_t设计的printf占位符,避免因类型不匹配导致错误,使用%u或%d可能引发... 目录size_t 类型与 %zu 占位符%zu 的用途替代占位符的风险兼容性说明其他相关占位符验证示

C语言进阶(预处理命令详解)

《C语言进阶(预处理命令详解)》文章讲解了宏定义规范、头文件包含方式及条件编译应用,强调带参宏需加括号避免计算错误,头文件应声明函数原型以便主函数调用,条件编译通过宏定义控制代码编译,适用于测试与模块... 目录1.宏定义1.1不带参宏1.2带参宏2.头文件的包含2.1头文件中的内容2.2工程结构3.条件编

Go语言并发之通知退出机制的实现

《Go语言并发之通知退出机制的实现》本文主要介绍了Go语言并发之通知退出机制的实现,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学习吧... 目录1、通知退出机制1.1 进程/main函数退出1.2 通过channel退出1.3 通过cont

Go语言编译环境设置教程

《Go语言编译环境设置教程》Go语言支持高并发(goroutine)、自动垃圾回收,编译为跨平台二进制文件,云原生兼容且社区活跃,开发便捷,内置测试与vet工具辅助检测错误,依赖模块化管理,提升开发效... 目录Go语言优势下载 Go  配置编译环境配置 GOPROXYIDE 设置(VS Code)一些基本

深入理解Go语言中二维切片的使用

《深入理解Go语言中二维切片的使用》本文深入讲解了Go语言中二维切片的概念与应用,用于表示矩阵、表格等二维数据结构,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学习吧... 目录引言二维切片的基本概念定义创建二维切片二维切片的操作访问元素修改元素遍历二维切片二维切片的动态调整追加行动态

Go语言中make和new的区别及说明

《Go语言中make和new的区别及说明》:本文主要介绍Go语言中make和new的区别及说明,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1 概述2 new 函数2.1 功能2.2 语法2.3 初始化案例3 make 函数3.1 功能3.2 语法3.3 初始化

Java中的雪花算法Snowflake解析与实践技巧

《Java中的雪花算法Snowflake解析与实践技巧》本文解析了雪花算法的原理、Java实现及生产实践,涵盖ID结构、位运算技巧、时钟回拨处理、WorkerId分配等关键点,并探讨了百度UidGen... 目录一、雪花算法核心原理1.1 算法起源1.2 ID结构详解1.3 核心特性二、Java实现解析2.

Go语言中nil判断的注意事项(最新推荐)

《Go语言中nil判断的注意事项(最新推荐)》本文给大家介绍Go语言中nil判断的注意事项,本文给大家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需要的朋友参考下吧... 目录1.接口变量的特殊行为2.nil的合法类型3.nil值的实用行为4.自定义类型与nil5.反射判断nil6.函数返回的

Go语言数据库编程GORM 的基本使用详解

《Go语言数据库编程GORM的基本使用详解》GORM是Go语言流行的ORM框架,封装database/sql,支持自动迁移、关联、事务等,提供CRUD、条件查询、钩子函数、日志等功能,简化数据库操作... 目录一、安装与初始化1. 安装 GORM 及数据库驱动2. 建立数据库连接二、定义模型结构体三、自动迁

Go语言代码格式化的技巧分享

《Go语言代码格式化的技巧分享》在Go语言的开发过程中,代码格式化是一个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环节,良好的代码格式化不仅能提升代码的可读性,还能促进团队协作,减少因代码风格差异引发的问题,Go在代码格式... 目录一、Go 语言代码格式化的重要性二、Go 语言代码格式化工具:gofmt 与 go fmt(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