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径Bellman-Ford算法和SPFA算法详解

2024-06-14 05:28

本文主要是介绍最短路径Bellman-Ford算法和SPFA算法详解,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Bellman-Ford算法介绍

Bellman-Ford算法证明

Bellman-Ford算法实现

SPFA算法详解

Bellman-Ford算法介绍

Dijkstra算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无负权图的最短路径问题,但是如果出现了负权边,Dijkstra算法就会失效。为了更好地求解有负权边的最短路径问题,需要使用Bellman-Ford算法(简称BF算法)。和Dijkstra算法一样,Bellman-Ford算法可以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但也能处理有负权边的情况

现在考虑环,也就是从某个顶点出发、经过若干个不同的顶点之后可以回到该顶点的情况。而根据环中边的边权之和的正负,可以将环分为零环、正环、负环(边权之和为0、正、负)。显然,图中的零环和正环不会影响最短路径的求解,因为零环和正环的存在不能使最短路径最短;而如果图中有负环,且从源点可以到达,那么就会影响最短路径的求解;但如果图中的负环无法从源点出发到达,则最短路径的求解不会受到影响。

与Dijkstra算法相同,Bellman-Ford算法设置一个数组d,用来存放从源点到达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同时Bellman-Ford算法返回一个bool值:如果其中存在从源点可达的负环,那么函数将返回false;否则,函数返回true,此时数组d中存放的值就是从源点到达各顶点的最短距离。

Bellman-Ford算法的主要思路如下面的伪代码所示。需要对图中的边进行V-1轮操作,每轮都遍历图中的所有边:对每条边u->v,如果以u为中介点可以使d[v]更小,即d[u]+length[u->v]<d[v]成立时,就用d[u]+length[u->v]更新d[v]。同时也可以看到,Bellman-For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left ( VE \right ),其中n是顶点个数,E是边数。

for(int i=0;i<n-1;i++){for(each edge u->v){if(d[u]+length[u->v]<d[v]){d[v]=d[u]+length[u->v];}}
}

此时,如果图中没有从源点可达的负环,那么数组d中的所有值都应当已经达到最优。因此,如下面的伪代码所示,只需要再对所有边进行一轮操作,判断是否有某条边u->v仍然满足d[u]+length[u->v]<d[v],如果有,则说明图中有从源点可达的负环,返回false;否则说明数组d中的所有值都已经达到最优,返回true。

for(each edge u->v){if(d[u]+length[u->v]<d[v]){return false;}return true;
}

Bellman-Ford算法证明

首先如果最短路径存在,那么最短路径上的顶点个数肯定不会超过V个。于是,如果把源点s作为一棵树的根节点,把其他结点按照最短路径的结点顺序连接,就会生成一棵最短路径树。显然,在最短路径树中,从源点S到达其余各顶点就是原图中对应的最短路径,且原图和源点一旦确定,最短路径树也就确定了。另外,由于最短路径上的顶点个数不超过V个,因此最短路径树的层数一定不超过V。

由于初始状态下d[s]为0,因此在接下来的步骤中d[s]不会被改变(也就是说,最短路径树中第一层结点d值被确定)。接着,通过Bellman-Ford算法的第一轮操作之后,最短路径中的第二层顶点的d值也会被确定下来:然后进行第二轮操作。于是第三层顶点的d值也被确定下来。这样计算直到最后一层顶点的d值确定。由于最短路径树的层数不超过V层,因此Bellman-Ford算法的松弛操作不会超过V-1轮。证毕。

Bellman-Ford算法实现

由于Bellman-Ford算法需要遍历所有边,显然使用邻接表会比较方便:如果使用邻接矩阵,则时间复杂度会上升到O\left ( V^{3} \right )。使用邻接表实现的代码如下:

struct node{int v,dis;//临界便的目标顶点,邻接边的边权 
};
vector<node> Adj[maxn];
int n;
int d[maxn];//起点到达各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bool Bellman(int s){fill(d,d+maxn,INF);d[s]=0;//求解数组d for(int i=0;i<n-1;i++){for(int u=0;u<n;u++){for(int j=0;j<Adj[u].size();j++){int v=Adj[u][j].v;int dis=Adj[u][j].dis;if(d[u]+dis<d[v]){d[v]=d[u]+dis;}}}}//判断负环for(int u=0;u<n;u++){for(int j=0;j<Adj[u].size();j++){int v=Adj[u][j].v;int dis=Adj[u][j].dis;if(d[u]+dis<d[v]){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如果在某一轮操作时,发现所有边都没有被松弛,那么说明数组d中的所有值都已经达到最优,不需要再继续,提前退出即可,这样做可以稍微加一点速度。至于最短路径的求解方法、有多重标尺时做法均与Dijkstra算法中介绍的相同,此处不再重复介绍。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统计最短路径条数的做法:由于Bellman-Ford算法期间会多次访问曾经访问过的顶点,如果单纯按照Dijkstra算法中介绍的num数组的写法,将会反复累计已经计算过的顶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置记录前驱的数组set<int>pre[maxn],当遇到一条和已有最短路径长度相同的路径时,必须重新计算最短路径的条数。

例题

给出N个城市,M条无向边,每个城市中都有一定数目的救援小组,所有边的边权已知。现在给出起点和终点,求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条数及最短路径上的救援小组数目之和。如果有多条最短路径,则输出数目之和最大的。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string>
#include<vector>
#include<set>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510;
const int INF=10000000000;
struct node{int v,dis;node(int _v,int _dis):v(_v),dis(_dis) {}
}; 
vector<node> Adj[maxn];
int n,m,st,ed,weight[maxn];
int d[maxn],w[maxn],num[maxn];//记录最短距离,最大点权之和,最短路径条数
set<int> pre[maxn];//前驱
void bellman(int s){fill(d,d+maxn,INF);memset(num,0,sizeof(num));memset(w,0,sizeof(w));d[s]=0;w[s]=weight[s];num[s]=1;for(int i=0;i<n-1;i++){for(int u=0;u<n;u++){for(int j=0;j<Adj[u].size();j++){int v=Adj[u][j].v;int dis=Adj[u][j].dis;if(d[u]+dis<d[v]){d[v]=d[u]+dis;w[v]=w[u]+weight[v];num[v]=num[u];pre[v].clear();pre[v].insert(u);}else if(d[u]+dis==d[v]){if(w[u]+weight[v]>w[v]){w[v]=w[u]+weight[v];}pre[v].insert(u);num[v]=0;set<int>::iterator it;for(it=pre[v].begin();it!=pre[v].end();it++){num[v]+=num[*it];}}}}}
}
int main(){cin>>n>>m>>st>>ed;for(int i=0;i<n;i++){cin>>weight[i];}int u,v,wt;for(int i=0;i<m;i++){cin>>u>>v>>wt;Adj[u].push_back(node(v,wt));Adj[v].push_back(node(u,wt));}bellman(st);cout<<num[ed]<<" "<<w[ed]<<endl;return 0;
} 

SPFA算法详解

虽然Bellman-Ford算法的思路很简洁,但是O\left ( VE \right )的时间复杂度确实很高,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尽人意。仔细观察会发现,Bellman-Ford算法的每轮操作都需要操作所有边,显然这其中会有大量无意义的操作,严重影响了算法的性能。于是注意到,只有当某个顶点u的d[u]值改变时,从它出发的边的邻接点v的d[v]值才有可能被改变。由此可以进行一个优化:建立一个队列,每次将队首顶点u取出,然后对从u出发的所有边u->v进行松弛操作,也就是判断d[u]+length[u->v]<d[v]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用d[u]+length[u->v]覆盖d[v],于是d[v]获得更优的值,此时如果v不在队列中,就把v加入队列。这样操作直到队列为空(说明图中没有从源点可达的负环),或是某个顶点的入队次数超过V-1(说明图中存在从源点可达的负环),下面是实现的伪代码:

queue<int> Q;
源点s入队
while(队列非空){取出队首元素u;for(u的所有邻接边u->v){if(d[u]+dis<d[v]){d[v]=d[u]+dis;if(v当前不在队列){v入列;if(v入队次数大于n-1){说明有可达负环,return; } }}} 
} 

这种优化后的算法被称为SPFA算法,它的期望时间复杂度是O\left ( kE \right ),其中E是图的边数,k是一个常数,在很多情况下k不超过2,可见这个算法在大部分数据时异常高效,并且经常性地优于堆优化的Dijkstra算法。但如果图中有从源点可达的负环,传统SPFA的时间复杂度会退化为O\left ( VE \right )理解SPFA的关键是理解它是如何从Bellman-Ford算法优化得来的

下面给出邻接表表示的图的SPFA代码。如果事先知道图中不会有环,那么num数组的部分可以去掉。注意:使用SPFA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从源点可达的负环,如果负环从源点不可达,则需要添加一个辅助顶点C,并添加一条从源点到达C的有向边以及V-1条从C到达除源点外各顶点的有向边才能判断负环是否存在。

vector<node> Adj[maxn];
int n,d[maxn],num[maxn];//num[maxn]记录入队次数
bool inq[maxn];
bool SPFA(int s){memset(inq,false,sizeof(inq));memset(num,0,sizeof(num));fill(d,d+maxn,INF);queue<int>Q;Q.push(s);inq[s]=true;num[s]++;d[s]=0;while(!Q.empty()){int u=Q.front();Q.pop();inq[u]=false;for(int j=0;j<Adj[u].size();j++){int v=Adj[u][j].v;int dis=Adj[u][j].dis;if(d[u]+dis<d[v]){d[v]=d[u]+dis;if(!inq[v]){Q.push(v);inq[v]=true;num[v]++;if(num[v]>=n){return false;}}}}}return true;
} 

SPFA算法十分灵活,其内部的写法可以根据具体场景的不同进行调整。

这篇关于最短路径Bellman-Ford算法和SPFA算法详解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059498

相关文章

SQL Server 中的 WITH (NOLOCK) 示例详解

《SQLServer中的WITH(NOLOCK)示例详解》SQLServer中的WITH(NOLOCK)是一种表提示,等同于READUNCOMMITTED隔离级别,允许查询在不获取共享锁的情... 目录SQL Server 中的 WITH (NOLOCK) 详解一、WITH (NOLOCK) 的本质二、工作

springboot自定义注解RateLimiter限流注解技术文档详解

《springboot自定义注解RateLimiter限流注解技术文档详解》文章介绍了限流技术的概念、作用及实现方式,通过SpringAOP拦截方法、缓存存储计数器,结合注解、枚举、异常类等核心组件,... 目录什么是限流系统架构核心组件详解1. 限流注解 (@RateLimiter)2. 限流类型枚举 (

Java Thread中join方法使用举例详解

《JavaThread中join方法使用举例详解》JavaThread中join()方法主要是让调用改方法的thread完成run方法里面的东西后,在执行join()方法后面的代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 目录前言1.join()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join()方法的三个重载版本3.join()方法的工作原

Spring AI使用tool Calling和MCP的示例详解

《SpringAI使用toolCalling和MCP的示例详解》SpringAI1.0.0.M6引入ToolCalling与MCP协议,提升AI与工具交互的扩展性与标准化,支持信息检索、行动执行等... 目录深入探索 Spring AI聊天接口示例Function CallingMCPSTDIOSSE结束语

C语言进阶(预处理命令详解)

《C语言进阶(预处理命令详解)》文章讲解了宏定义规范、头文件包含方式及条件编译应用,强调带参宏需加括号避免计算错误,头文件应声明函数原型以便主函数调用,条件编译通过宏定义控制代码编译,适用于测试与模块... 目录1.宏定义1.1不带参宏1.2带参宏2.头文件的包含2.1头文件中的内容2.2工程结构3.条件编

PyTorch中的词嵌入层(nn.Embedding)详解与实战应用示例

《PyTorch中的词嵌入层(nn.Embedding)详解与实战应用示例》词嵌入解决NLP维度灾难,捕捉语义关系,PyTorch的nn.Embedding模块提供灵活实现,支持参数配置、预训练及变长... 目录一、词嵌入(Word Embedding)简介为什么需要词嵌入?二、PyTorch中的nn.Em

Python Web框架Flask、Streamlit、FastAPI示例详解

《PythonWeb框架Flask、Streamlit、FastAPI示例详解》本文对比分析了Flask、Streamlit和FastAPI三大PythonWeb框架:Flask轻量灵活适合传统应用... 目录概述Flask详解Flask简介安装和基础配置核心概念路由和视图模板系统数据库集成实际示例Stre

Spring Bean初始化及@PostConstruc执行顺序示例详解

《SpringBean初始化及@PostConstruc执行顺序示例详解》本文给大家介绍SpringBean初始化及@PostConstruc执行顺序,本文通过实例代码给大家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 目录1. Bean初始化执行顺序2. 成员变量初始化顺序2.1 普通Java类(非Spring环境)(

Java Spring的依赖注入理解及@Autowired用法示例详解

《JavaSpring的依赖注入理解及@Autowired用法示例详解》文章介绍了Spring依赖注入(DI)的概念、三种实现方式(构造器、Setter、字段注入),区分了@Autowired(注入... 目录一、什么是依赖注入(DI)?1. 定义2. 举个例子二、依赖注入的几种方式1. 构造器注入(Con

SpringBoot 异常处理/自定义格式校验的问题实例详解

《SpringBoot异常处理/自定义格式校验的问题实例详解》文章探讨SpringBoot中自定义注解校验问题,区分参数级与类级约束触发的异常类型,建议通过@RestControllerAdvice... 目录1. 问题简要描述2. 异常触发1) 参数级别约束2) 类级别约束3. 异常处理1) 字段级别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