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JAVA Design Patterns——Monitor(监视器模式)

2024-06-03 19:44

本文主要是介绍【设计模式】JAVA Design Patterns——Monitor(监视器模式),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的


主要目的是为多个线程或进程提供一种结构化和受控的方式来安全地访问和操作共享资源,例如变量、数据结构或代码的关键部分,而不会导致冲突或竞争条件。

🔍解释


通俗描述

监视器模式用于强制对数据进行单线程访问。 一次只允许一个线程在监视器对象内执行代码。

维基百科

在并发编程(也称为并行编程)中,监视器是一种同步构造,它允许线程具有互斥性和等待(阻止)特定条件变为假的能力。 监视器还具有向其他线程发出信号通知其条件已满足的机制。

程序示例

考虑有一家银行通过转账方式将钱从一个帐户转移到另一个帐户。 它是同步意味着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此方法,因为如果许多线程访问它并在同一时间将资金从一个帐户转移到另一个帐户,则余额会发生变化!

class Bank {private int[] accounts;Logger logger;public Bank(int accountNum, int baseAmount, Logger logger) {this.logger = logger;accounts = new int[accountNum];Arrays.fill(accounts, baseAmount);}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transfer(int accountA, int accountB, int amount) {if (accounts[accountA] >= amount) {accounts[accountB] += amount;accounts[accountA] -= amount;logger.info("Transferred from account :" + accountA + " to account :" + accountB + " , amount :" + amount + " . balance :" + getBalance());}}

getBalance 始终返回总金额,并且每次转账后总金额应相同 

     private synchronized int getBalance() {int balance = 0;for (int account : accounts) {balance += account;}return balance;}}

🔍类图


🔍适用场景

监视器设计模式应该用于具有需要由多个线程或进程同时访问和操作的共享资源的情况。 此模式在需要同步以防止竞争条件、数据损坏和不一致状态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以下是您应该考虑使用监视器模式的一些情况:

  1. 共享数据:当您的应用程序涉及需要由多个线程访问和更新的共享数据结构、变量或资源时。 监视器确保一次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共享资源,从而防止冲突并确保数据一致性。

  2. 关键部分:当您有代码的关键部分一次只需要由一个线程执行时。 关键部分是操作共享资源的代码部分,并发访问可能会导致问题。 监视器有助于确保在任何给定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关键部分。

  3. 线程安全:当您需要确保线程安全而不是仅仅依赖锁和信号量等低级同步机制时。 监视器提供了封装同步和资源管理的更高级别的抽象。

  4. 等待和发信号:当您遇到线程需要等待满足某些条件才能继续操作时。 监视器通常包含线程等待特定条件以及其他线程在满足条件时通知它们的机制。

  5. 死锁预防:当您希望通过提供结构化方式来获取和释放共享资源上的锁来防止死锁时。 监视器通过确保资源访问得到良好管理来帮助避免常见的死锁情况。

  6. 并发数据结构:当您实现并发数据结构(例如队列、堆栈或哈希表)时,多个线程需要操作该结构,同时保持其完整性。

  7. 资源共享:当多个线程需要共享有限的资源时,例如连接数据库或访问网络套接字。 监视器可以帮助以受控方式管理这些资源的分配和释放。

  8. 改进可维护性:当您想要将同步逻辑和共享资源管理封装在单个对象中时,改进代码组织并使并发相关代码更容易推理。

🔍Ending


需要注意的是,监视器模式可能并不最适合所有并发场景。 在某些情况下,其他同步机制(例如锁、信号量或并发数据结构)可能更合适。 此外,现代编程语言和框架通常提供更高级别的并发结构,抽象出低级别同步的复杂性。

在应用监视器模式之前,建议彻底分析应用程序的并发需求,并选择最适合您需求的同步方法,同时考虑性能、复杂性和可用语言功能等因素。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监视器模式,并在实际项目中发挥其优势。谢谢阅读!


希望这份博客草稿能够帮助到你。如果有其他需要修改或添加的地方,请随时告诉我。

 

这篇关于【设计模式】JAVA Design Patterns——Monitor(监视器模式)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027934

相关文章

Spring Integration Redis 使用示例详解

《SpringIntegrationRedis使用示例详解》本文给大家介绍SpringIntegrationRedis的配置与使用,涵盖依赖添加、Redis连接设置、分布式锁实现、消息通道配置及... 目录一、依赖配置1.1 Maven 依赖1.2 Gradle 依赖二、Redis 连接配置2.1 配置 R

Spring Security重写AuthenticationManager实现账号密码登录或者手机号码登录

《SpringSecurity重写AuthenticationManager实现账号密码登录或者手机号码登录》本文主要介绍了SpringSecurity重写AuthenticationManage... 目录一、创建自定义认证提供者CustomAuthenticationProvider二、创建认证业务Us

Java Stream流以及常用方法操作实例

《JavaStream流以及常用方法操作实例》Stream是对Java中集合的一种增强方式,使用它可以将集合的处理过程变得更加简洁、高效和易读,:本文主要介绍JavaStream流以及常用方法... 目录一、Stream流是什么?二、stream的操作2.1、stream流创建2.2、stream的使用2.

Java对接MQTT协议的完整实现示例代码

《Java对接MQTT协议的完整实现示例代码》MQTT是一个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的消息发布/订阅传输协议,MQTT协议是轻量、简单、开放和易于实现的,这些特点使它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介绍Ja... 目录前言前置依赖1. MQTT配置类代码解析1.1 MQTT客户端工厂1.2 MQTT消息订阅适配器1.

Spring Boot项目如何使用外部application.yml配置文件启动JAR包

《SpringBoot项目如何使用外部application.yml配置文件启动JAR包》文章介绍了SpringBoot项目通过指定外部application.yml配置文件启动JAR包的方法,包括... 目录Spring Boot项目中使用外部application.yml配置文件启动JAR包一、基本原理

SpringBoot加载profile全面解析

《SpringBoot加载profile全面解析》SpringBoot的Profile机制通过多配置文件和注解实现环境隔离,支持开发、测试、生产等不同环境的灵活配置切换,无需修改代码,关键点包括配置文... 目录题目详细答案什么是 Profile配置 Profile使用application-{profil

Java中InputStream重复使用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案

《Java中InputStream重复使用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案》在Java开发中,InputStream是用于读取字节流的类,在许多场景下,我们可能需要重复读取InputStream中的数据,这篇文章主... 目录前言1. 使用mark()和reset()方法(适用于支持标记的流)2. 将流内容缓存到字节数组

Java慢查询排查与性能调优完整实战指南

《Java慢查询排查与性能调优完整实战指南》Java调优是一个广泛的话题,它涵盖了代码优化、内存管理、并发处理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Java慢查询排查与性能调优的相关资料,文中通过代码介绍的非... 目录1. 事故全景:从告警到定位1.1 事故时间线1.2 关键指标异常1.3 排查工具链2. 深度剖析:

Springboot项目登录校验功能实现

《Springboot项目登录校验功能实现》本文介绍了Web登录校验的重要性,对比了Cookie、Session和JWT三种会话技术,分析其优缺点,并讲解了过滤器与拦截器的统一拦截方案,推荐使用JWT... 目录引言一、登录校验的基本概念二、HTTP协议的无状态性三、会话跟android踪技术1. Cook

java实现多数据源切换方式

《java实现多数据源切换方式》本文介绍实现多数据源切换的四步方法:导入依赖、配置文件、启动类注解、使用@DS标记mapper和服务层,通过注解实现数据源动态切换,适用于实际开发中的多数据源场景... 目录一、导入依赖二、配置文件三、在启动类上配置四、在需要切换数据源的类上、方法上使用@DS注解结论一、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