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成立“脑与智能”和“未来”两大实验室,跨学科AI深度融合

本文主要是介绍清华成立“脑与智能”和“未来”两大实验室,跨学科AI深度融合,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来源:新智元

本文长度为3400字建议阅读10分钟

清华大学于本月15日一口气成立了两个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它们都与人工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清华大学于本月15日一口气成立了两个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它们都与人工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将致力于系统及计算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而“未来实验室”将首先在颠覆式学习、未来人居、未来医疗健康、计算摄影学、情感计算与新一代交互系统、多通道认知与交互等未来应用领域开展工作。


今年早些时候,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透露:中国“脑计划”(脑科学研究计划)计划今年年底推出

 

12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成立仪式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清华大学正式设立“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两个独立运行的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


据悉,两个实验室为实体机构,享受二级院系的学术权力,可以设立单独的交叉学科学位。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在成立仪式上宣读了清华大学关于成立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未来实验室的决议以及两个实验室主任人选:生物医学工程系王小勤教授担任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美术学院徐迎庆教授担任未来实验室主任。


根据中新网的报道,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担任两个实验室管委会主任。


“学校会为两个机构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给予相关的特殊政策,比如,可以设立单独的交叉学位。这一学术平台面向全校、全社会开放,更重要的是面向企业、产业开放。实验室还有重要的使命:把重大的技术突破拿来,与企业合作共赢。”邱勇说。


成立仪式上,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小勤、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分别介绍了实验室的理念和未来发展愿景: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将致力于系统及计算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脑科学是当今科学领域最重要的、高度交叉的学科,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传统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范畴。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将聚集国际一流学者,开展具有开创性、颠覆性、前瞻性的研究,同时带动清华大学工科和生物及医学方向的交叉研究,推动及引领学校的交叉学科发展。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的脑活动测量和调控等下一代关键技术,运用工程技术和计算模型等手段探索脑科学中复杂的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脑疾病及脑健康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攻关类脑技术、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研究等。实验室将尤其注重和国内、国际各领域同行交流,为脑与智能交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界与构建人类社会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和谐统一是战略性、基础性与前瞻性创新的动力源泉。未来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人才与综合学科布局优势,汇聚国际一流专家学者,开展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的多层次、大跨度交叉,激发“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无疆界创新,探索人机物融合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类认知、交互、逻辑产生变革,藉由文化、创业家精神融入,构建交叉原创基础理论高地,推动产业跨越式引领发展。


实验室将首先在颠覆式学习、未来人居、未来医疗健康、计算摄影学、情感计算与新一代交互系统、多通道认知与交互等未来应用领域开展工作。实验室将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未来,不断革新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孵化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让未来触手可及。


中国“脑计划”(脑科学研究计划)即将推出


今年早些时候,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时说:中国“脑计划”(脑科学研究计划)计划今年年底推出。


中国“脑计划”经过三年多酝酿,已经作为重大科技项目被列入“十三五”规划。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初步共识。所谓“一体”,就是以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认识脑)为主体和核心;“两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脑功能联结图谱”先导科技专项,计划10年投入6亿元人民币。消息显示,在脑科学上,中国还有一个大手笔,预计10年共投入80亿人民币。美国与欧盟的“脑计划”投资总规模预期分别为60亿美元和10亿欧元(约合12亿美元),期限都长达10年。


目前,除了清华以外,北大、浙大、复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成立了脑科学相关的研究所。


比如,北大的IDG McGovern脑研究所,由北大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家组成,研究所强调跨学科的互动和方法,从生物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到精神病学,以及从传统的心理物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到分子和神经元的现代成像和处理、人脑功能的可视化和基因组学分析疾病和认知特征。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得到了Patrick J. McGovern和Lore Harp McGovern的捐赠,他们致力于通过对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来提高人类的福祉、交流和理解。


世界顶级学府的跨界交叉与深度融合


脑科学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未来取得突破要倚仗的重要方向。大家的普遍看法是:把人脑关于常识的机制加到算法里面,人工智能会有新的大进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深度学习先驱Hinton近段时间提出的深度学习新方向capsules theory,他表示这种“胶囊”的想法是受到脑科学中对“迷你列组织”(mini-column organization)研究的很大的启发。


在人工智能领域,清华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排名非常靠前。


今年9月,CSRankings.org 给出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科研高校实力排名。在世界范围内,CMU 排名第 1,康奈尔大学排名第 2,斯坦福大学排名第 3,清华大学排名第 4,香港科技大学位列第 10。CSRankings.org 的计算机科学高校排名(Computer Science Rankings)就是完全基于量化的,以显示院校在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投入和实力。它所依据的是院校在计算机科学各领域顶级会议发表的论文数量。


此前USNews对全球1000多所大学进行了综合排名以及学科排名,在计算机科学这一学科分类下,共有250所学校参与评比。排名参考的评分标准主要分为,全球研究声誉12.5%,地区性研究声誉 12.5%,发表论文15%,标准化引用影响10%等。按照以上标准,USNews评出的世界CS 高校TOP10中,MIT排名第一。清华大学在这份榜单中以98.2的居第二。(这一份排名引起了较大争议)。


清华这次成立两大独立的研究机构,体现出对跨界研究的追求,其中大量内容是关于人工智能。


华建敏、徐冠华、邱勇和王小勤共同为脑与智能实验室揭牌


华建敏、徐冠华、邱勇和徐迎庆共同为未来实验室揭牌


华建敏强调,两个实验室的成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体现了“跨界交叉、深度融合”。学科的细分是必要的,但是分得越细,越需要融合。任何一个科技发明,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乃至推动历史的前进,都离不开融合,不仅要把各个学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还要跨界交叉,形成跨越科学界、企业界以及社会各界的融合。

 

张景安在致辞中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清华大学成立了两个大跨度、大交叉的创新平台,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具有引领意义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教育科技战线上一个里程碑事件。希望两个实验室能够站在领跑的最前面,成为创新的先遣队、改革的破冰船和发展的先锋队,不仅吸引中国一流人才,而且要吸引世界一流人才,让创新的火炬燃起燎原之火,引领创新、引领先进文化、创新科研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邱勇表示,清华未来的创新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科交叉,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学科交叉的难题。在制度文化层面,清华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并设立了促进交叉研究的专项基金,还出台鼓励教师跨院系兼职的制度和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制度。


在学术资源整合方面,清华成立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平台,组织不同院系的老师在特定的领域进行合作。在人才汇集和学术引领层面,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是一个重要布局,目的是吸引全世界最顶级的学者,产出重大的国际前沿学术成果。两个实验室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应用,形成共赢合作的长效机制。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科学委员会主席、谢菲尔德大学校长基思·伯内特(Keith Burnett)爵士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出席了成立仪式。

编辑:黄继彦

校对:谭佳瑶

为保证发文质量、树立口碑,数据派现设立“错别字基金”,鼓励读者积极纠错

若您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请在文末留言,或到后台反馈,经小编确认后,数据派将向检举读者发8.8元红包

同一位读者指出同一篇文章多处错误,奖金不变。不同读者指出同一处错误,奖励第一位读者。

感谢一直以来您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您能够监督数据派产出更加高质的内容。

这篇关于清华成立“脑与智能”和“未来”两大实验室,跨学科AI深度融合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901759

相关文章

Java中Redisson 的原理深度解析

《Java中Redisson的原理深度解析》Redisson是一个高性能的Redis客户端,它通过将Redis数据结构映射为Java对象和分布式对象,实现了在Java应用中方便地使用Redis,本文... 目录前言一、核心设计理念二、核心架构与通信层1. 基于 Netty 的异步非阻塞通信2. 编解码器三、

Java HashMap的底层实现原理深度解析

《JavaHashMap的底层实现原理深度解析》HashMap基于数组+链表+红黑树结构,通过哈希算法和扩容机制优化性能,负载因子与树化阈值平衡效率,是Java开发必备的高效数据结构,本文给大家介绍... 目录一、概述:HashMap的宏观结构二、核心数据结构解析1. 数组(桶数组)2. 链表节点(Node

Java 虚拟线程的创建与使用深度解析

《Java虚拟线程的创建与使用深度解析》虚拟线程是Java19中以预览特性形式引入,Java21起正式发布的轻量级线程,本文给大家介绍Java虚拟线程的创建与使用,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目录一、虚拟线程简介1.1 什么是虚拟线程?1.2 为什么需要虚拟线程?二、虚拟线程与平台线程对比代码对比示例:三

Python函数作用域与闭包举例深度解析

《Python函数作用域与闭包举例深度解析》Python函数的作用域规则和闭包是编程中的关键概念,它们决定了变量的访问和生命周期,:本文主要介绍Python函数作用域与闭包的相关资料,文中通过代码... 目录1. 基础作用域访问示例1:访问全局变量示例2:访问外层函数变量2. 闭包基础示例3:简单闭包示例4

Rust 智能指针的使用详解

《Rust智能指针的使用详解》Rust智能指针是内存管理核心工具,本文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Rust智能指针(Box、Rc、RefCell、Arc、Mutex、RwLock、Weak)的原理与使用场景,... 目录一、www.chinasem.cnRust 智能指针详解1、Box<T>:堆内存分配2、Rc<T>:

深度解析Python中递归下降解析器的原理与实现

《深度解析Python中递归下降解析器的原理与实现》在编译器设计、配置文件处理和数据转换领域,递归下降解析器是最常用且最直观的解析技术,本文将详细介绍递归下降解析器的原理与实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随... 目录引言:解析器的核心价值一、递归下降解析器基础1.1 核心概念解析1.2 基本架构二、简单算术表达

深度解析Java @Serial 注解及常见错误案例

《深度解析Java@Serial注解及常见错误案例》Java14引入@Serial注解,用于编译时校验序列化成员,替代传统方式解决运行时错误,适用于Serializable类的方法/字段,需注意签... 目录Java @Serial 注解深度解析1. 注解本质2. 核心作用(1) 主要用途(2) 适用位置3

Java MCP 的鉴权深度解析

《JavaMCP的鉴权深度解析》文章介绍JavaMCP鉴权的实现方式,指出客户端可通过queryString、header或env传递鉴权信息,服务器端支持工具单独鉴权、过滤器集中鉴权及启动时鉴权... 目录一、MCP Client 侧(负责传递,比较简单)(1)常见的 mcpServers json 配置

Maven中生命周期深度解析与实战指南

《Maven中生命周期深度解析与实战指南》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Maven生命周期实战指南,包含核心概念、阶段详解、SpringBoot特化场景及企业级实践建议,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目录一、Maven 生命周期哲学二、default生命周期核心阶段详解(高频使用)三、clean生命周期核心阶

Java+AI驱动实现PDF文件数据提取与解析

《Java+AI驱动实现PDF文件数据提取与解析》本文将和大家分享一套基于AI的体检报告智能评估方案,详细介绍从PDF上传、内容提取到AI分析、数据存储的全流程自动化实现方法,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下... 目录一、核心流程:从上传到评估的完整链路二、第一步:解析 PDF,提取体检报告内容1. 引入依赖2. 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