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简单的生活方式,为你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2024-03-22 04:04

本文主要是介绍这个简单的生活方式,为你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在今天文章的开头,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影响幸福感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不妨先想一想,再往下拉,继续阅读。

可能不少朋友的回答,会是财富、事业、理想、生活环境、社会地位……

这些因素当然对幸福感都非常重要,但它们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

那么,影响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哈佛一项持续了 85 年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这项研究的名字叫「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是有史以来跨越时间最长的成年人生活研究。研究开始于1938年,至今已经跨越了85年,换了4任负责人。它跟踪了724个家庭,包括最初参与研究的家庭,以及他们子女所组成的新家庭。

不卖关子了。它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是「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这可能跟很多人的直觉相悖。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物质条件才能带来幸福,这项研究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将许多物质条件优越的人纳入研究之中,包括富人、名人和明星。

但是,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幸福感的确比普通人要高一些,但并不是最高的。缺乏交心朋友、较为疏远的家庭氛围,以及不利于建立亲密关系,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平均幸福感最高的人群是什么呢?是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人。跟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其他因素都无关。

图片

这可能是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答案,但它其实又很合理。

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讲过: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几乎所有的需求模型中,积极的社交反馈,都是一项最基本的需求,跟食物、睡眠、稳定性是并驾齐驱的。

比如:2020 年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长时间缺乏跟其他人进行社交时,会在大脑中引起跟饥渴非常相似的反应,亦即焦虑、不安、恐慌,以及对有效的社交线索的渴求。(Livia Tomova等,2020)

再比如:另一项研究发现:当人类跟有生命的对象互动时,大脑前额叶皮层中有一条通路会被激活;反之,跟无生命物体互动时,这一通路则保持静默。(Ninomiya等, 2020)

以及: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积极的社交线索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能够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Bhanji 和 Delgado, 2014)

也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讲,社交并不仅仅是一项心理需求,甚至是一项生理需要。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联系,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

原因也很简单:灵长类动物之所以能够进化成人类,超过这颗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依靠的就是两个字:群居。群居所形成的交流和协作可以充分发挥群体的能力,促进智慧更好地形成和发展。

因此,对于社交的渴求,并非仅仅写在人类的基因里。实际上,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长期来看,如果你得不到有效的社会联系,那其实无异于在让自己的大脑「挨饿受冻」。

图片

可能有朋友会问:可是,我的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甚至还有些社恐。为了满足社交需求,难道我非得强迫自己去跟别人社交,去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吗?

不是的。请注意:我们讨论的重点是「人际满意度」,而不是「你拥有的朋友数量」。

什么叫人际满意度呢?简单来说就是:你觉得自己的社会联系足够了,那么它就是足够的,跟你有多少朋友、花多少时间去社交,都没有关系。

反过来,哪怕你天天跟朋友在一起,你觉得不够,那就是不够。

因此,内向者反而有更高的优势:他们往往不需要很多朋友,会有更强的独处的需求,因此,他们花在社交上的时间精力,反而要比外向者少得多。

并且,「人际满意度」并不仅仅包括朋友,它的范围是很广的。家人,同事,邻居,身边的陌生人,维持弱关系的点头之交,网上认识的人,等等。但凡一切可能跟自己产生社会联系的,都包含在其中。

同样,它所衡量的,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你有多少朋友」或者「你花多少时间跟朋友在一起」,而是:你在生活中,是否是一个愿意敞开自己、跟别人建立积极而良好的关系的人。

这才是关键所在。

你在生活中,是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少跟别人交流,做什么事都独来独往;

还是愿意适当地敞开自己,打开心门,让别人了解你,跟别人建立正向的关系?

后者可能会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具幸福感。

图片

如果你想开始尝试后者的生活方式,可能先从一个简单的技巧开始:保持微笑。

我知道大家每天都非常忙,也很累。但不妨想一想,你已经有多久没有发自内心地发出微笑了?多久没有主动跟别人问候、打招呼了?

这不仅仅是传达一种友好的信号,同时也是给自己一种正向的自我暗示和肯定。

(当然,部分服务业的朋友不包含在内,他们每天保持笑容已经十分辛苦了)

试着让自己保持微笑,跟店员、邻居、保安、前台、外卖员、快递员……一切产生瞬间联系的人打招呼,点点头,传达一个善意的问候。

试着让自己在跟同事交流的时候,保持友好、善意和克制,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交谈,向对方传达一个良好的信号。

试着在网上看到别人分享生活、分享喜悦的时候,给出不吝的赞美和肯定,让这种快乐融入更大的快乐里面,回馈给每一个人。

生活对每个人都并不容易,但决定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它,至少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

图片

其次,可以给自己定下「日行一善」的规则,向他人伸出援手,帮别人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忙。

试一试: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帮别人一个小忙,跟别人建立联系:

  • 可以是解答一个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

  • 可以是参与讨论和交流,给别人一个响应;

  • 又或是为别人提供一个建议和指导,解决别人的困惑……

我把它叫作「5分钟给予」。它并不会耗费你什么,但可以给你带来巨大的精神回报。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帮助别人就是为了获得回报,必须当别人给予我同等的回报时,我才会感到快乐。

其实不是的。给出帮助本身,就是一种正向的奖励,它本身就能激活我们的奖赏回路。

原因很简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体验到那种跟他人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紧密感。这种紧密感能够满足我们大脑渴求的联系、认同和价值需求,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能量和反馈。

因此,不妨试试为别人提供举手之劳的帮助,无须耗费太多时间精力,而是把它当成每天日常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回应更好,没有也无妨。给出帮助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和奖赏。

图片

第三点,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支持部落」。

什么意思呢?找到一些跟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朋友,形成一个小小的群体。他们可能有些来自线上,有些来自线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彼此了解,彼此认同,有较多的相似点和共同点,有一致的爱好和价值观,愿意为彼此付出一些时间。

这就是你的「支持部落」。当你有开心的事情时,可以跟他们分享;当你失落和难过时,也可以向他们求助。即使他们无法实实在在地帮助你,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能够为你提供力量和支撑。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跟他们一起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一起玩一款游戏,读一本书,参加一场活动……就更好了。这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场域」,让你们建立更多、更丰富的联系,让「原子」紧密聚合起来,形成「分子」。

这个「支持部落」的规模在多大为宜呢?不用很大,4-5个人,最多十来个人就可以了。这也是人类学家邓巴的建议:在我们的社交圈里面,最核心的圈子有两层,第一层叫做支持圈,大约5个人;第二层叫做共情圈,大约10个人。

这15个人,就是我们最核心的友谊,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

想一想,你有这么15个人可以倾诉你的心事,可以毫不在意地互相逗趣、闲聊吗?当你需要帮忙的时候,你能够找到多少个人,能毫不犹豫地为你伸出援手?

试着去把他们列出来。这可以成为你生活动力和支持的来源。

图片

我在 如何改掉坏习惯? 中提到了改变习惯的几个技巧,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没有提到:那就是利用团体的力量。

当你想养成一个新习惯,或是改变旧习惯时,如果只是依赖自己的力量,其实是不太够的。你会遭受到顽固的惯性和旧行为模式的抵抗 —— 它们就像一股阻力,拼命地把你往回拉,企图抵消你建立新习惯的努力和行动。

这时,来自团体的力量,就可以为你注入更多的支撑,帮助你跟惯性对抗。

因此,现在有一种流行的「搭子」文化,其实是很科学的。存钱搭子,打卡搭子,早起搭子,笔记搭子,读书搭子……万物皆可搭。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习惯,又担心难以长期坚持下去,不妨试试组建这么一个小团体。不需要很多,几个人足矣,熟人更好。平时可以在群里互相监督,彼此加油,一起分享,共同鼓励。

同样,你也可以加入一些社群和小组,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和讨论。这会比你一个人咬牙坚持要有效得多,也能更持久地行动下去。

很多人在大学时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去教室和图书馆自习,会更容易学下去,效果也更好。原因就在于:当我们置身于一个有力的「情境」之中时,它本身就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鼓励我们采取跟情境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在这里,一个「搭子」,一个社群,一个团体,就是一种「情境」。当你置身其中,那种氛围、环境和基调,就能帮助你在「行动」的天平上,放下一块砝码。

好的情境本身就会对人有正向的激励和影响力,好的团体亦然。

图片

最后,聊聊同样非常重要的一点: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去陪伴你生命中那些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

我们有一种绩优文化,这种绩优文化不断鼓励你去前进、去奋斗,去成为更好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一点,那就是去发现平凡和普通生活中的美,去全身心投入地跟你的家人在一起,交流,聆听,陪伴。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跟你的家人促膝倾谈过了?有多少次你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并不搭话,而是自顾自地刷着手机、看着屏幕?

不妨试一试,每周抽出一点时间,跟父母打个电话,聊聊家长里短,聊聊最近的生活;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跟你的伴侣和孩子好好说说话,拉近距离,而不是只顾着坐在电脑和手机前面。

试一试花一点时间去陪伴你的家人,暂且把其他任务放下,一起做一些事情。看一部片子,出门散散步,聊聊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享受这种安宁的平静和沉浸感。

它并不宏大,但却是细微而真切的幸福感来源,是汇成河流的涓滴美好。

这篇关于这个简单的生活方式,为你带来满满的幸福感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834481

相关文章

Java AOP面向切面编程的概念和实现方式

《JavaAOP面向切面编程的概念和实现方式》AOP是面向切面编程,通过动态代理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事务)与核心业务逻辑分离,提升代码复用性和可维护性,本文给大家介绍JavaAOP面向切面编程的概... 目录一、AOP 是什么?二、AOP 的核心概念与实现方式核心概念实现方式三、Spring AOP 的关

Linux挂载linux/Windows共享目录实现方式

《Linux挂载linux/Windows共享目录实现方式》:本文主要介绍Linux挂载linux/Windows共享目录实现方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 目录文件共享协议linux环境作为服务端(NFS)在服务器端安装 NFS创建要共享的目录修改 NFS 配

Vue3视频播放组件 vue3-video-play使用方式

《Vue3视频播放组件vue3-video-play使用方式》vue3-video-play是Vue3的视频播放组件,基于原生video标签开发,支持MP4和HLS流,提供全局/局部引入方式,可监听... 目录一、安装二、全局引入三、局部引入四、基本使用五、事件监听六、播放 HLS 流七、更多功能总结在 v

Java发送SNMP至交换机获取交换机状态实现方式

《Java发送SNMP至交换机获取交换机状态实现方式》文章介绍使用SNMP4J库(2.7.0)通过RCF1213-MIB协议获取交换机单/多路状态,需开启SNMP支持,重点对比SNMPv1、v2c、v... 目录交换机协议SNMP库获取交换机单路状态获取交换机多路状态总结交换机协议这里使用的交换机协议为常

k8s admin用户生成token方式

《k8sadmin用户生成token方式》用户使用Kubernetes1.28创建admin命名空间并部署,通过ClusterRoleBinding为jenkins用户授权集群级权限,生成并获取其t... 目录k8s admin用户生成token创建一个admin的命名空间查看k8s namespace 的

uni-app小程序项目中实现前端图片压缩实现方式(附详细代码)

《uni-app小程序项目中实现前端图片压缩实现方式(附详细代码)》在uni-app开发中,文件上传和图片处理是很常见的需求,但也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下面:本文主要介绍uni-app小程序项目中实... 目录方式一:使用<canvas>实现图片压缩(推荐,兼容性好)示例代码(小程序平台):方式二:使用uni

Pandas处理缺失数据的方式汇总

《Pandas处理缺失数据的方式汇总》许多教程中的数据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有很大不同,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很少是干净且同质的,本文我们将讨论处理缺失数据的一些常规注意事项,了解Pandas如何表示缺失数据,... 目录缺失数据约定的权衡Pandas 中的缺失数据None 作为哨兵值NaN:缺失的数值数据Panda

java读取excel文件为base64实现方式

《java读取excel文件为base64实现方式》文章介绍使用ApachePOI和EasyExcel处理Excel文件并转换为Base64的方法,强调EasyExcel适合大文件且内存占用低,需注意... 目录使用 Apache POI 读取 Excel 并转换为 Base64使用 EasyExcel 处

Python实现简单封装网络请求的示例详解

《Python实现简单封装网络请求的示例详解》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Python实现简单封装网络请求的相关知识,文中的示例代码讲解详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随小编一起学习一下... 目录安装依赖核心功能说明1. 类与方法概览2.NetHelper类初始化参数3.ApiResponse类属性与方法使用实

Spring Boot中获取IOC容器的多种方式

《SpringBoot中获取IOC容器的多种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SpringBoot中获取IOC容器的多种方式,包括直接注入、实现ApplicationContextAware接口、通过Spring... 目录1. 直接注入ApplicationContext2. 实现ApplicationConte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