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网攻】 第(20)节 -- 网络端口地址转换NAPT配置

2024-02-04 17:36

本文主要是介绍【学网攻】 第(20)节 -- 网络端口地址转换NAPT配置,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系列文章目录

目录

系列文章目录

   文章目录

前言

一、NAPT是什么?

二、实验

1.引入

实验目的

技术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设备

实验拓扑图

实验配置

实验验证


   文章目录

  • 【学网攻】 第(1)节 -- 认识网络
  • 【学网攻】 第(2)节 -- 交换机认识及使用
  • 【学网攻】 第(3)节 -- 交换机配置聚合端口
  • 【学网攻】 第(4)节 -- 交换机划分Vlan
  • 【学网攻】 第(5)节 -- Cisco VTP的使用​​​​​​
  • 【学网攻】 第(6)节 --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
  • 【学网攻】 第(7)节 -- 生成树配置
  • 【学网攻】 第(8)节 -- 端口安全
  • 【学网攻】 第(9)节 -- 路由器使用以及原理
  • 【学网攻】 第(10)节 -- 路由器单臂路由配置
  • 【学网攻】 第(11)节 -- 静态路由及默认路由
  • 【学网攻】 第(12)节 -- 动态路由(RIP)
  • 【学网攻】 第(13)节 -- 动态路由(OSPF)
  • 【学网攻】 第(14)节 -- 动态路由(EIGRP)
  • 【学网攻】 第(15)节 -- 标准ACL访问控制列表
  • 【学网攻】 第(16)节 -- 扩展ACL访问控制列表
  • 【学网攻】 第(17)节 -- 命名ACL访问控制列表
  • 【学网攻】 第(18)节 -- 网络地址转换静态NAT
  • 【学网攻】 第(19)节 -- 网络地址转换动态NAT


前言

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让信息和资源得以自由流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工作、娱乐,甚至是社交。因此,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

本课程博主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运作方式,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网络的全面理解。我们将介绍网络的发展历程、网络的分类和组成、网络的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网络知识,提高网络素养。

通过学习本篇博客,读者将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拓展人际关系,甚至是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网络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希望本课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驾驭网络,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一、NAPT是什么?

NAPT(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即网络地址端口转换,可将多个内部地址映射为一个合法公网地址,但以不同的协议端口号与不同的内部地址相对应,也就是与之间的转换。NAPT普遍用于接入设备中,它可以将中小型的网络隐藏在一个合法的IP地址后面。NAPT也被称为“多对一”的NAT,或者叫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s,端口地址转换)、地址超载(address overloading)。

NAPT与动态地址NAT不同,它将内部连接映射到外部网络中的一个单独的IP地址上,同时在该地址上加上一个由NAT设备选定的TCP端口号。NAPT算得上是一种较流行的NAT变体,通过转换TCP或UDP协议端口号以及地址来提供并发性。除了一对源和目的IP地址以外,这个表还包括一对源和目的协议端口号,以及NAT盒使用的一个协议端口号。

NAPT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使用一个全球有效IP地址获得通用性。主要缺点在于其通信仅限于TCP或UDP。当所有通信都采用TCP或UDP,NAPT允许一台内部计算机访问多台外部计算机,并允许多台内部主机访问同一台外部计算机,相互之间不会发生冲突。 

二、实验

1.引入

实验目的

理解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原理及功能;

掌握NAPT的配置,实现局域网访问互联网;

实验背景

你是某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公司办公网需要接入互联网,公司只向ISP申请了一条专线,该专线分配了一个公司IP地址,配置实现全公司的主机都能访问外网。

技术原理

NAT将网络划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两部分,局域网主机利用NAT访问网络时,是将局域网内部的本地地址转换为全局地址(互联网合法的IP地址)后转发数据包;

NAT分为两种类型:NAT(网络地址转换)和NAPT(网络端口地址转换IP地址对应一个全局地址)。

NAPT:使用不同的端口来映射多个内网IP地址到一个指定的外网IP地址,多对一。

NAPT采用端口多路复用方式。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均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IP地址资源。同时,又可隐藏网络内部的所有主机,有效避免来自Internet的攻击。因此,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多的就是端口多路复用方式。

实验步骤

新建Packet Tracer拓扑图

(1)R1为公司出口路由器,其与ISP路由器之间通过V.35电缆串口连接,DCE端连接在R1上,配置其时钟频率64000;

(2)配置PC机、服务器及路由器接口IP地址;

(3)在各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协议,让PC间能相互Ping通;

(4)在R1上配置NAPT。

(5)在R1上定义内外网络接口。

(6)验证主机之间的互通性。

实验设备

PC 2台;Server-PT 1台;Switch_2950-24 1台Router-PT 2台;直通线;交叉线;DCE串口线

实验拓扑图

实验配置

PC1 ,PC2,Server基础配置

PC1:
IP  地址:192.168.10.1
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192.168.10.254
DNS地址:172.16.1.1
PC2:
IP  地址:192.168.20.1
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192.168.20.254
DNS地址:172.16.1.1
Server:
IP  地址:172.16.1.1   
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172.16.1.254

SW ,R1 ,R2 基础配置加路由

SW:
Switch>en
Switch#conf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h sw
sw(config)#vlan 10
sw(config-vlan)#vlan 20
sw(config-vlan)#int f0/1
sw(config-if)#sw acc vlan 10
sw(config-if)#int f0/2
sw(config-if)#sw acc vlan 20
sw(config-if)#int f0/3
sw(config-if)#sw mo tR1:
R1>en
R1#conf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no shut
R1(config)#int f0/0.1
R1(config-subif)#encapsulation dot1Q 10
R1(config-subif)#ip add 192.168.10.254 255.255.255.0
R1(config)#int f0/0.2
R1(config-subif)#en d 20
R1(config-subif)#ip add 192.168.20.254 255.255.255.0
R1(config)#int s1/0
R1(config-if)#no shut
R1(config-if)#ip add 100.1.1.1 255.0.0.0
R1(config-if)#clock r 64000
R1(config)#ip route 172.16.1.0 255.255.255.0 100.1.1.2R2:
Router>en
Router#conf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outer(config)#h R2
R2(config)#int s1/0
R2(config-if)#ip add 100.1.1.2 255.0.0.0
R2(config-if)#no shut
R2(config)#ip route 192.168.0.0 255.255.0.0 100.1.1.1
R2(config)#int f0/0
R2(config-if)#ip add 172.16.1.254 255.255.255.0
R2(config-if)#no shut

R1上配置NAPT

R1(config)#ip acc e gby
R1(config-ext-nacl)#pe ip 192.168.0.0 0.0.255.255 h 172.16.1.1
R1(config-ext-nacl)#exit
R1(config)#ip nat in s l gby int s1/0 o
R1(config)#int f0/0.1
R1(config-if)#ip nat i
R1(config)#int f0/0.2
R1(config-if)#ip nat i
R1(config-if)#int s1/0
R1(config-if)#ip nat o
实验验证

Server Ping RC1

这篇关于【学网攻】 第(20)节 -- 网络端口地址转换NAPT配置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原文地址: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inasem.cn/article/678299

相关文章

NGINX 配置内网访问的实现步骤

《NGINX配置内网访问的实现步骤》本文主要介绍了NGINX配置内网访问的实现步骤,Nginx的geo模块限制域名访问权限,仅允许内网/办公室IP访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目录需求1. geo 模块配置2. 访问控制判断3. 错误页面配置4. 一个完整的配置参考文档需求我们有一

Python将字符串转换为小写字母的几种常用方法

《Python将字符串转换为小写字母的几种常用方法》:本文主要介绍Python中将字符串大写字母转小写的四种方法:lower()方法简洁高效,手动ASCII转换灵活可控,str.translate... 目录一、使用内置方法 lower()(最简单)二、手动遍历 + ASCII 码转换三、使用 str.tr

Java如何将文件内容转换为MD5哈希值

《Java如何将文件内容转换为MD5哈希值》:本文主要介绍Java如何将文件内容转换为MD5哈希值的实现方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Java文件内容转换为MD5哈希值一个完整的Java示例代码代码解释注意事项总结Java文件内容转换为MD5

Vue 2 项目中配置 Tailwind CSS 和 Font Awesome 的最佳实践举例

《Vue2项目中配置TailwindCSS和FontAwesome的最佳实践举例》:本文主要介绍Vue2项目中配置TailwindCSS和FontAwesome的最... 目录vue 2 项目中配置 Tailwind css 和 Font Awesome 的最佳实践一、Tailwind CSS 配置1. 安

python如何下载网络文件到本地指定文件夹

《python如何下载网络文件到本地指定文件夹》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python如何实现下载网络文件到本地指定文件夹,文中的示例代码讲解详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随小编一起学习一下...  在python中下载文件到本地指定文件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使用requests库处理HTTP请求,并结合o

使用Java将实体类转换为JSON并输出到控制台的完整过程

《使用Java将实体类转换为JSON并输出到控制台的完整过程》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Jav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而在众多应用中,数据的传输和存储经常需要使用JSON格式,用Java将实体类转换为J...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Jav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而在众多应用中,数据的传输和存储经常需要使用j

Java实现视频格式转换的完整指南

《Java实现视频格式转换的完整指南》在Java中实现视频格式的转换,通常需要借助第三方工具或库,因为视频的编解码操作复杂且性能需求较高,以下是实现视频格式转换的常用方法和步骤,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目录核心思路方法一:通过调用 FFmpeg 命令步骤示例代码说明优点方法二:使用 Jaffree(FF

SpringBoot中HTTP连接池的配置与优化

《SpringBoot中HTTP连接池的配置与优化》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SpringBoot中HTTP连接池的配置与优化的相关知识,文中的示例代码讲解详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随小编一起学习一... 目录一、HTTP连接池的核心价值二、Spring Boot集成方案方案1:Apache HttpCl

Maven 插件配置分层架构深度解析

《Maven插件配置分层架构深度解析》:本文主要介绍Maven插件配置分层架构深度解析,本文给大家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需要的朋友参考下吧... 目录Maven 插件配置分层架构深度解析引言:当构建逻辑遇上复杂配置第一章 Maven插件配置的三重境界1.1 插件配置的拓扑

Spring Boot集成Logback终极指南之从基础到高级配置实战指南

《SpringBoot集成Logback终极指南之从基础到高级配置实战指南》Logback是一个可靠、通用且快速的Java日志框架,作为Log4j的继承者,由Log4j创始人设计,:本文主要介绍... 目录一、Logback简介与Spring Boot集成基础1.1 Logback是什么?1.2 Sp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