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结果呈现

2023-11-29 02:40

本文主要是介绍R语言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结果呈现,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R语言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结果呈现


一、数据录入

表1 不同药剂处理的种子发芽率(%)
重复ABC
1858055
2807065
3917549
4826552
5906060
6786550

edit()函数会自动调用一个允许手动输入数据的文本编辑器,键入数据保存即可。

data <- data.frame(A = numeric(0), B = numeric(0), C = numeric(0))
data <- edit(data)

data数据集如下所示,需要进行整合。

   A  B  C
1 85 80 55
2 80 70 65
3 91 75 49
4 82 65 52
5 90 60 60
6 78 65 50

library(reshape)
data <- melt(data,id=c())
names(data) <- c('trt', 'res')  # 重命名列名

整合后的数据集是这样的:

     trt res
1    A  85
2    A  80
3    A  91
4    A  82
5    A  90
6    A  78
7    B  80
8    B  70
9    B  75
10   B  65
11   B  60
12   B  65
13   C  55
14   C  65
15   C  49
16   C  52
17   C  60
18   C  50


二、评估检验的假设条件

1、正态性检验

1)q-q图检验正态性假设

library(car)
qqPlot(lm(res~trt,data=data),simulate = TRUE)

q-q图中,当所有点落在两条虚线之间则服从正态性,此处出现两个异常值(第7和14个值),这里不做处理。

2)shapiro.test()函数检验正态性

shapiro.test(data$res)

Shapiro-Wilk normality test

data:  data$res
W = 0.94544, p-value = 0.358

p值为0.358,满足正态性条件

2、方差齐性检验

bartlett.test(res ~ trt, data = data)

Bartlett 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data:  res by trt
Bartlett's K-squared = 0.48205, df = 2, p-value = 0.7858

p值为0.7858,说明各组方差没有显著不同。


三、方差分析

aov <- aov(res ~ trt, data = data)
summary(aov)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trt                2       2553        1276.7        31.55      4.22e-06 ***
Residuals   15       607           40.5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R语言自带的分析结果中没有总和项,这里分享一个函数,添加总和项。

myaov <- function(aov){aov <- summary(aov)aov[[1]]["Total",] <- c(sum(aov[[1]][,1]),sum(aov[[1]][,2]),rep(NA,3))aov}
myaov(aov)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trt                2        2553          1276.7       31.55        4.22e-06 ***
Residuals   15        607             40.5                     
Total           17       3160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四、多重比较

多重比较的方法有很多,这里用duncan检验。

library(agricolae)
duncan <- duncan.test(aov,"trt")
duncan$group

             res       groups
A     84.33333        a
B     69.16667        b
C     55.16667        c


五、结果呈现

1、提取关键数据并整理

# 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mean <- aggregate(data$res, by = list(trt = data$trt), FUN = mean)
sd <- aggregate(data$res, by = list(trt = data$trt), FUN = sd)# 计算标准误
se <- sd$x / sqrt(nrow(data) / nrow(sd))# 合并数据
newdata <- data.frame(trt = mean$trt, mean = mean$x, sd = sd$x, se)# 添加多重比较结果
label <- data.frame(mean = duncan$groups$res, label = duncan$groups$groups)
total <- merge(newdata, label, by = 'mean')  # 合并两个数据框

2、结果呈现

library(ggplot2)
p <- ggplot(total, aes(trt, mean)) + geom_bar(stat="identity",fill="grey50",width = 0.5)# 添加误差棒
p1 <- p + geom_errorbar(aes(ymin = mean - se,ymax = mean + se), width=0.1)# 添加显著性标志
p2 <- p1 + geom_text(aes(y = mean + se, label = label, vjust = -0.5, hjust = "center"))# 去除网格线
p3 <- p2 + theme(panel.grid.major = element_blank(), panel.grid.minor = element_blank(), panel.background = element_blank(), axis.line = element_line(colour = "black", size = 0.6))# 修改坐标轴标题
p4 <- p3+ labs(x = "不同药剂处理", y = "种子发芽率\n(%)")# 修改纵坐标范围
p5 <- p4 +ylim(0,100)p5


六、拓展

1、本例采用edit()函数手动输入数据,其实这方法还是有点繁琐的,建议直接用R语言读取文本文件、EXCEL等。

2、本文使用了一些整理数据的函数。reshape包是一套重构和整合数据集的绝妙的万能工具,事实上,R语言在整理数据方面有诸多优点,如整合、重构、筛选、排序、合并数据等。

3、方差分析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没有对方差分析的检验条件进行评估,拿一个不符合条件的数据去做方差分析,显然是不合适的,其结果的可靠性容易遭受质疑。

4、本例数据本应先进行数据变换再进行方差分析,以下分享几点关于数据变换的建议:

1)对数变换

适用条件:属于大范围变动的正整数资料,不符合泊松分布,平均数与方差呈正相关或平均数与标准差成正比

转换方式:当资料没有零,且大多数值大于0时,x’=log10(x)

                 当资料的值多数小于0,且有0存在,x’=log10(x+1)

2)平方根变换

适用条件:往往符合泊松分布,方差与平均数相等、方差与平均数成正比,或方差与非可加效应成正比;二项变量以百分比表示的资料,如果处于0~30%之间或70%~100%之间,但并非两种情况并存时,前者可将%前的数据看做X,后者则要以100为被减数,其差数作为X,进行平方根变换。

转换方式:当大多数大于10时,x=sqrt(x)

                 当多数小于10,且有0存在,x=sqrt(x+1)

3)反正弦平方根变换

适用条件:符合二项分布,以百分比或小数表示的资料,当百分比值范围很大时,如跨及三段范围(0~30%,30%~70%,70~100%)时,采用反正弦变换

转换方式:x=asin(sqrt(x)),      x为小数。


 

 

 

 

 

这篇关于R语言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结果呈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431152

相关文章

C语言中%zu的用法解读

《C语言中%zu的用法解读》size_t是无符号整数类型,用于表示对象大小或内存操作结果,%zu是C99标准中专为size_t设计的printf占位符,避免因类型不匹配导致错误,使用%u或%d可能引发... 目录size_t 类型与 %zu 占位符%zu 的用途替代占位符的风险兼容性说明其他相关占位符验证示

C语言进阶(预处理命令详解)

《C语言进阶(预处理命令详解)》文章讲解了宏定义规范、头文件包含方式及条件编译应用,强调带参宏需加括号避免计算错误,头文件应声明函数原型以便主函数调用,条件编译通过宏定义控制代码编译,适用于测试与模块... 目录1.宏定义1.1不带参宏1.2带参宏2.头文件的包含2.1头文件中的内容2.2工程结构3.条件编

Go语言并发之通知退出机制的实现

《Go语言并发之通知退出机制的实现》本文主要介绍了Go语言并发之通知退出机制的实现,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学习吧... 目录1、通知退出机制1.1 进程/main函数退出1.2 通过channel退出1.3 通过cont

Go语言编译环境设置教程

《Go语言编译环境设置教程》Go语言支持高并发(goroutine)、自动垃圾回收,编译为跨平台二进制文件,云原生兼容且社区活跃,开发便捷,内置测试与vet工具辅助检测错误,依赖模块化管理,提升开发效... 目录Go语言优势下载 Go  配置编译环境配置 GOPROXYIDE 设置(VS Code)一些基本

深入理解Go语言中二维切片的使用

《深入理解Go语言中二维切片的使用》本文深入讲解了Go语言中二维切片的概念与应用,用于表示矩阵、表格等二维数据结构,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学习吧... 目录引言二维切片的基本概念定义创建二维切片二维切片的操作访问元素修改元素遍历二维切片二维切片的动态调整追加行动态

Go语言中make和new的区别及说明

《Go语言中make和new的区别及说明》:本文主要介绍Go语言中make和new的区别及说明,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1 概述2 new 函数2.1 功能2.2 语法2.3 初始化案例3 make 函数3.1 功能3.2 语法3.3 初始化

Go语言中nil判断的注意事项(最新推荐)

《Go语言中nil判断的注意事项(最新推荐)》本文给大家介绍Go语言中nil判断的注意事项,本文给大家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需要的朋友参考下吧... 目录1.接口变量的特殊行为2.nil的合法类型3.nil值的实用行为4.自定义类型与nil5.反射判断nil6.函数返回的

Go语言数据库编程GORM 的基本使用详解

《Go语言数据库编程GORM的基本使用详解》GORM是Go语言流行的ORM框架,封装database/sql,支持自动迁移、关联、事务等,提供CRUD、条件查询、钩子函数、日志等功能,简化数据库操作... 目录一、安装与初始化1. 安装 GORM 及数据库驱动2. 建立数据库连接二、定义模型结构体三、自动迁

Go语言代码格式化的技巧分享

《Go语言代码格式化的技巧分享》在Go语言的开发过程中,代码格式化是一个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环节,良好的代码格式化不仅能提升代码的可读性,还能促进团队协作,减少因代码风格差异引发的问题,Go在代码格式... 目录一、Go 语言代码格式化的重要性二、Go 语言代码格式化工具:gofmt 与 go fmt(一)

Go语言中泄漏缓冲区的问题解决

《Go语言中泄漏缓冲区的问题解决》缓冲区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常被用于在不同的并发单元之间传递数据,然而,若缓冲区使用不当,就可能引发泄漏缓冲区问题,本文就来介绍一下问题的解决,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目录引言泄漏缓冲区的基本概念代码示例:泄漏缓冲区的产生项目场景:Web 服务器中的请求缓冲场景描述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