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 (吕云翔) 第十二章 软件测试概述课后习题及其答案解析

本文主要是介绍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 (吕云翔) 第十二章 软件测试概述课后习题及其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第十二章 软件测试概述

1.判断题

(1)软件测试是对软件规格说明、软件设计和编码的最全面也是最后的审查。(×)

解析:软件测试是一个独立的活动,旨在评估软件的质量和发现潜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对规格说明、设计和编码的审查。

(2)如果通过软件测试没有发现错误,则说明软件是正确的。(×)

(3)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错误,将它作为纠错的依据。(√)
(4)测试用例由输人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两部分组成。(√)
(5)软件测试的目的是证明软件是正确的。(×)

2.选择题

(1)软件测试的目的是(D)。
B.发现软件的错误
A.证明软件是正确的
C.找出软件中的所有错误
D.评价软件的质量
(2)成功的测试是指运行测试用例后(B)。
A.发现了程序错误
B.未发现程序错误
C.证明程序正确
D.改正了程序错误
(3)软件测试可能发现软件中的(D),但不能证明软件(B)。
A.所有错误、没有错误
B.设计错误、没有错误
D.错误、没有错误
C.逻辑错误、没有错误
(4)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发现软件中的错误,通常(D)是代码编写阶段可进行的测试,它是整个测试工作的基础。
A.集成测试
B.系统测试
C.验收测试
D.单元测试

3.简答题

(1)为什么软件开发人员不能同时完成测试工作?

软件开发人员不能同时完成测试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1. 专业领域不同:软件开发和测试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开发人员专注于编写代码和实现功能,而测试人员专注于验证软件的质量和发现潜在问题。
  2. 角色分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测试人员的独立视角和反馈可以帮助发现开发人员可能忽视的问题。
  3. 客观评估:测试人员能够从用户和系统的角度进行评估,提供客观的反馈。开发人员可能因为对自己的代码有主观偏见而无法全面评估软件的质量。
  4. 时间和资源限制:开发人员兼顾测试工作可能会增加时间压力,延长开发周期,并可能影响软件的质量。专门的测试团队或测试人员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供全面的测试覆盖。

因此,将开发和测试工作分开由专业人员负责,有助于提高效率、确保软件质量,并避免主观偏见。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是实现高质量软件产品的关键。

(2)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什么?

​ 软件测试是发现软件中错误和缺陷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开发人员通过软件测试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

(3)软件测试应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应重点测试的内容是什么?

软件测试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单元测试阶段:测试最小可测试单元的功能正确性。
  2. 集成测试阶段:测试各个单元之间的集成和协作。
  3. 系统测试阶段:全面测试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4. 验收测试阶段:由用户或客户进行测试,确认系统满足需求

(4)请简述软件测试的原则。

  • 完全测试是不可能的。
  • 测试中存在风险。
  • 软件测试只能表明缺陷的存在
  • 软件产品中潜在的错误数与已发现的错误数成正比。
  • 让不同的测试人员参与到测试工作中。
  • 尽早并不断地进行调试。

(5)软件测试的常用模型有哪些?请简述它们的优缺点。

有V模型、W模型和H模型。

V模型优点:V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的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即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和设计活动的对应关系。

V模型缺点:测试工作在编码之后才能进行,所以在软件开发早期各个阶段引入的错误不能被及时发现。尤其是需求阶段的错误只有等到最后的验收测试才能被识别。对分析和设计阶段产生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的缺点会对后期的修复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更多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延迟。

W模型优点:测试活动可以与开发活动并行进行,这样有利于及早地发现错误,但是W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W模型缺点:需求、设计和编码等活动仍然是依次进行的,只有上一阶段完全结束后,才有可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与送代的开发模型相比,这种线性的开发模型在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上有很大差距。

H模型优点:强调测试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软件测试活动完全独立,它贯穿于整个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其他流程并行进行。

这篇关于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 (吕云翔) 第十二章 软件测试概述课后习题及其答案解析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407162

相关文章

全面掌握 SQL 中的 DATEDIFF函数及用法最佳实践

《全面掌握SQL中的DATEDIFF函数及用法最佳实践》本文解析DATEDIFF在不同数据库中的差异,强调其边界计算原理,探讨应用场景及陷阱,推荐根据需求选择TIMESTAMPDIFF或inte... 目录1. 核心概念:DATEDIFF 究竟在计算什么?2. 主流数据库中的 DATEDIFF 实现2.1

PostgreSQL的扩展dict_int应用案例解析

《PostgreSQL的扩展dict_int应用案例解析》dict_int扩展为PostgreSQL提供了专业的整数文本处理能力,特别适合需要精确处理数字内容的搜索场景,本文给大家介绍PostgreS... 目录PostgreSQL的扩展dict_int一、扩展概述二、核心功能三、安装与启用四、字典配置方法

Spring WebFlux 与 WebClient 使用指南及最佳实践

《SpringWebFlux与WebClient使用指南及最佳实践》WebClient是SpringWebFlux模块提供的非阻塞、响应式HTTP客户端,基于ProjectReactor实现,... 目录Spring WebFlux 与 WebClient 使用指南1. WebClient 概述2. 核心依

MyBatis-Plus 中 nested() 与 and() 方法详解(最佳实践场景)

《MyBatis-Plus中nested()与and()方法详解(最佳实践场景)》在MyBatis-Plus的条件构造器中,nested()和and()都是用于构建复杂查询条件的关键方法,但... 目录MyBATis-Plus 中nested()与and()方法详解一、核心区别对比二、方法详解1.and()

Spring Boot @RestControllerAdvice全局异常处理最佳实践

《SpringBoot@RestControllerAdvice全局异常处理最佳实践》本文详解SpringBoot中通过@RestControllerAdvice实现全局异常处理,强调代码复用、统... 目录前言一、为什么要使用全局异常处理?二、核心注解解析1. @RestControllerAdvice2

Spring事务传播机制最佳实践

《Spring事务传播机制最佳实践》Spring的事务传播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优雅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带您深入理解这一机制,掌握不同场景下的最佳实践,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目录1. 什么是事务传播行为2. Spring支持的七种事务传播行为2.1 REQUIRED(默认)2.2 SUPPORTS2

深度解析Java DTO(最新推荐)

《深度解析JavaDTO(最新推荐)》DTO(DataTransferObject)是一种用于在不同层(如Controller层、Service层)之间传输数据的对象设计模式,其核心目的是封装数据,... 目录一、什么是DTO?DTO的核心特点:二、为什么需要DTO?(对比Entity)三、实际应用场景解析

深度解析Java项目中包和包之间的联系

《深度解析Java项目中包和包之间的联系》文章浏览阅读850次,点赞13次,收藏8次。本文详细介绍了Java分层架构中的几个关键包:DTO、Controller、Service和Mapper。_jav... 目录前言一、各大包1.DTO1.1、DTO的核心用途1.2. DTO与实体类(Entity)的区别1

Java中的雪花算法Snowflake解析与实践技巧

《Java中的雪花算法Snowflake解析与实践技巧》本文解析了雪花算法的原理、Java实现及生产实践,涵盖ID结构、位运算技巧、时钟回拨处理、WorkerId分配等关键点,并探讨了百度UidGen... 目录一、雪花算法核心原理1.1 算法起源1.2 ID结构详解1.3 核心特性二、Java实现解析2.

MySQL 中 ROW_NUMBER() 函数最佳实践

《MySQL中ROW_NUMBER()函数最佳实践》MySQL中ROW_NUMBER()函数,作为窗口函数为每行分配唯一连续序号,区别于RANK()和DENSE_RANK(),特别适合分页、去重... 目录mysql 中 ROW_NUMBER() 函数详解一、基础语法二、核心特点三、典型应用场景1. 数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