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重归内容

2023-10-08 09:08
文章标签 内容 web2.0 重归

本文主要是介绍Web2.0:重归内容,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Web2.0的革命性在于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用户贡献内容)。从最早的Blog,到今天炙手可热的twitter。对用户来说,正因为UGC的存在,互联网从“只读”变得“可写”了。

但无论如何,互联网上的“读者”依然比“作者”多。因此,一个需要足够眼球的Web2.0网站,就需要在”有效”激发UGC上下很大的功夫——同时吸引“作者”和“读者”。

这种功夫总体上来自于两种:全新的创意(比如twitter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想法,我把它称为IM工具签名的网络版),或者,很友好的、与用户有关的设计(比如UI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体验设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很明显的是,天才的创意是小概率事件,倒是后者,关于设计的部分,却是可以由常人去精益求精的。

“功能”失效

既然web2.0网站那么注重“有效激发UGC”,那么,它们走上功能型网站的道路也不奇怪了。(从某个角度看,搜索引擎也是一种功能型网站。功能型网站显著的特点是:重技术/设计,而轻内容本身。)

对“功能型网站”而言,如果向“作者”直接收费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话,这条路也是一直可以走下去的。用足够好的技术(我把设计也看成某种技术,宏观 意义上的技术)做出足够好的功能,并能把它变为银子。国外的Sixapart就是这么干的。这家收费BSP站点,据说年利在数百万美金,小日子过得极其滋 润。

但在中国,很遗憾,这不切实际。中国的网络生态是:很少有用户愿意为某种功能掏出他/她的腰包(QQ秀是一个有趣的例外)。

于是,直接收费的重重障碍,使得各种网站不得不纷纷将目光重新聚焦到广告之上。道理很简单,商业社会中,除了“直接收费”和“免费加广告”,没有第三种收入模式。“作者”还没有养成付费习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贩卖给广告主,成为不得不的选择。

毕竟,Web2.0所引发的第二轮互联网大潮已经有点冷却的意思,而这种冷却带来的是投资的谨慎。

重归内容

Web2.0网站重归内容的实例不少。BlogBus的频道,豆瓣的九点,抓虾的频道,都是web2.0的“内容”尝试。

不过,这种内容的重归,却并非简单的从2.0向1.0的回归,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种螺旋式的向前发展——“从大教堂模式到大集市模式”,可写的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存在着办一份“报纸”的机会。

我们曾经为Web2.0赋予人们的话语权欢呼过,不过,今天,我们同样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大集市”的嘈杂,使得每个内容都不那么有意义。虽然这种情况有点苦涩,但人性的根本决定了:一个没有整合过的、缺乏重点的大集市,是不会长久存在的。

如果缺少有效渠道的整合,这些“报纸”存在的意义和延续的可能,都将变得很小。但一旦整合成功,真正的“门户”将会出现。

吊诡的是,以新浪为代表的包括网易、搜狐在内的网站被称为“门户”。门的概念应该是打开门之后,你会到达不同的房间。而这些所有内容都在自家锅里的网站,居然被冠以“门户”的称谓。

在我看来,hao123这类网址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门户,虽然这扇门有点过于简陋——网址站收藏的仅仅是很多网站的首页罢了,但它给出了一个重要的 概念:跳转。通过这些网址站,用户才能跳往其它网站中。而在新浪这些“门户”中,大量的跳转仅仅存在于那些巨幅旗帜广告的背后(点击它,你会到达那些广告 主的站点)。

“新门户”

2.0的内容和它们的便不太一样。无论是Blogbus的频道,还是豆瓣的九点,当然,还有抓虾的频道,用户会读到的仅仅是标题和文章摘要。点击它们,用户将前往各种形形色色的网站(大量的站点,都是个人的blog)。

2.0的内容重归,也是一种渠道的整合。但是,它们只是在重整那些超链接,而并非重整内容。

跳转的概念,并不很新鲜。搜索引擎给出的就是供用户跳转的超链接。不过,之所以列出这些超链接而不是那些超链接,基本上还是由用户决定的。搜索引擎是一个技术的被动响应式的媒体——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冰岛”这个国家,那么,你永远不会使用搜索引擎来输入冰岛两个字。

2.0的内容重归,却又带有某些1.0的成分。因为它们需要编辑,它们需要所谓的“把关人”。任何一个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业余人士,因为他/她只 可能是几个有限行业里的专业人士。但业余人士并不意味着他/她不关心这个行业或者圈子里的话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事件。大众社会,一切由读者自决,那是纯粹 的理想主义。Pull是变态,push才是常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2.0的内容重归,更像是一种“索引”。西方很多学术原著后面都存在索引(index),索引的好外在于提供一种目录之外的检索手段,使读者能够快捷便利地获得该主题下的各种信息。但是,很重要,索引本身,并非内容。

Web2.0的内容重归,便在于此。一方面,网站们重新认识到自己事实上无法摆脱的媒体特质,而另外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内容门户,将经由人力(很有可能也是用户自己)建成的”索引”而诞生。

以上文章转自:http://weiwuhui.com/617.html

这篇关于Web2.0:重归内容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64203

相关文章

Java实现删除文件中的指定内容

《Java实现删除文件中的指定内容》在日常开发中,经常需要对文本文件进行批量处理,其中,删除文件中指定内容是最常见的需求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使用java实现删除文件中的指定内容吧... 目录1. 项目背景详细介绍2. 项目需求详细介绍2.1 功能需求2.2 非功能需求3. 相关技术详细介绍3.1 Ja

Python实现自动化Word文档样式复制与内容生成

《Python实现自动化Word文档样式复制与内容生成》在办公自动化领域,高效处理Word文档的样式和内容复制是一个常见需求,本文将展示如何利用Python的python-docx库实现... 目录一、为什么需要自动化 Word 文档处理二、核心功能实现:样式与表格的深度复制1. 表格复制(含样式与内容)2

Java如何将文件内容转换为MD5哈希值

《Java如何将文件内容转换为MD5哈希值》:本文主要介绍Java如何将文件内容转换为MD5哈希值的实现方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Java文件内容转换为MD5哈希值一个完整的Java示例代码代码解释注意事项总结Java文件内容转换为MD5

使用Python自动化生成PPT并结合LLM生成内容的代码解析

《使用Python自动化生成PPT并结合LLM生成内容的代码解析》PowerPoint是常用的文档工具,但手动设计和排版耗时耗力,本文将展示如何通过Python自动化提取PPT样式并生成新PPT,同时... 目录核心代码解析1. 提取 PPT 样式到 jsON关键步骤:代码片段:2. 应用 JSON 样式到

全解析CSS Grid 的 auto-fill 和 auto-fit 内容自适应

《全解析CSSGrid的auto-fill和auto-fit内容自适应》:本文主要介绍了全解析CSSGrid的auto-fill和auto-fit内容自适应的相关资料,详细内容请阅读本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css  Grid 的 auto-fill 和 auto-fit/* 父元素 */.gri

Python实现word文档内容智能提取以及合成

《Python实现word文档内容智能提取以及合成》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Python实现从10个左右的docx文档中抽取内容,再调整语言风格后生成新的文档,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了解一下... 目录核心思路技术路径实现步骤阶段一:准备工作阶段二:内容提取 (python 脚本)阶段三:语言风格调

一文详解如何在Python中从字符串中提取部分内容

《一文详解如何在Python中从字符串中提取部分内容》: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在Python中从字符串中提取部分内容的相关资料,包括使用正则表达式、Pyparsing库、AST(抽象语法树)、字符串操作... 目录前言解决方案方法一:使用正则表达式方法二:使用 Pyparsing方法三:使用 AST方法四:使用字

Python将博客内容html导出为Markdown格式

《Python将博客内容html导出为Markdown格式》Python将博客内容html导出为Markdown格式,通过博客url地址抓取文章,分析并提取出文章标题和内容,将内容构建成html,再转... 目录一、为什么要搞?二、准备如何搞?三、说搞咱就搞!抓取文章提取内容构建html转存markdown

使用Python实现获取网页指定内容

《使用Python实现获取网页指定内容》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页数据抓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本文将带你从零开始学习如何使用Python获取网页中的指定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引言1. 网页抓取的基本概念2. python中的网页抓取库3. 安装必要的库4. 发送HTTP请求并获取网页内容5. 解

Python实现常用文本内容提取

《Python实现常用文本内容提取》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从PDF、Word文档中提取文本,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编写一个文本内容提取工具,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下... 目录一、引言二、文本内容提取的原理三、文本内容提取的设计四、文本内容提取的实现五、完整代码示例一、引言在日常工作和学